恐懼情緒:害怕導師,咬指甲的小學女童

(Jim Ling註:這篇案例是應用NLP技術處理學生的恐懼情緒。記錄者是2006年催眠師訓練班的學員,她是高中的心理輔導教師。催眠課上也教導NLP技術,這學員常使用NLP技術運用在學生輔導工作上。

此篇記錄格式是我要求學員操作催眠案例時,要記錄個案問題、操作流程及策略、觀察反應,並且要後續追蹤。)


個案:小五女學生

催眠時間:2006年9月

個案問題簡述

一、個案為國小五年級女生,長期咬指甲,最近頭部出現輕微白斑。五年級換導師,據個案形容導師非常凶,她非常害怕導師,想到導師就害怕。

二、母親觀察個案最近的行為,睡覺會磨牙,會很焦急作業沒完成。

催眠內容及策略

一、催眠流程:瞭解個案問題-定點凝視放鬆催眠-NLP雙重解離(看電影)(注1)-喚醒。

二、瞭解個案的困擾:個案描述導師在班上非常凶,幾乎每天罵同學,她非常害怕,想到導師的臉就會怕。(注2)

三、探討個案的原生家庭:個案之父親為軍人,母親為學校教師,在個案小時後父母親常吵架,目前已改善。個案之母親承認很排斥個案,因為個案像小時的自己,缺乏信心。(注3)

四、“NLP雙重解離”(注4)之處理:針對個案目前對於導師之恐懼進行處理。首先對個案作定點凝視放鬆催眠,接著告訴個案我們將要變魔法,帶你看一場電影,電影的主題是“上學的一天”,電影的主角是導師,還有班上的同學,你坐在電影院的觀眾中央正在看電影(因為個案無法坐在中央,再由觀眾席中央上升至放映室,由個案在放電影)。從早上早自修開始播放,第一節老師作了什麼?說了什話?同學呢?第二節…第三節…第四節…午餐…第五節……第八節…放學…結束了一天。

結束後在由個案跳至電影中,讓影片慢慢倒帶,直到開始時。結束後就睜開眼睛!

五、喚醒

喚醒個案,回到現在說出此刻的感受,對導師的感覺以及心情。

要個案觀察星期一上學時,對導師的感覺是不是有不同?

觀察反應:

依據個案之母親表示,隔天個案對導師的恐懼由5降到1或2(最高為5最低為1),剩下一點點恐懼。

觀察一星期,據其母親表示已經對導師害怕減少了。

-----兩周後再做一次NLP技術------

(第二次操作紀錄)

催眠內容及策略

一、催眠流程:瞭解個案問題-定點凝視放鬆催眠-NLP次感元之改變-喚醒

二、瞭解個案的困擾:個案最近對導師之害怕已經從指數5降到2(5最高,1最低),還是會有些害怕,但心情上比之前快樂很多。

母親對於個案咬指甲,覺得困擾。(注5)

三、“NLP次感元改變”之處理:針對個案目前對於導師之恐懼進行處理。首先對個案作定點凝視放鬆催眠(並做手臂濕毛巾測試),接著告訴個案我們將要變魔法,讓個案想像在眼前有一電視螢幕(注6),布幕上有自己最喜歡的東西(個案回答是二隻綠色鸚鵡分別叫做綠綠和點點),看清楚他們在畫面的什麼地方(個案回答正中央,而且非常大。) 保持這樣的畫面。接著想像另一個畫面:

導師的樣子,穿什麼衣服?顏色?頭髮形狀?在做什麼?

接著要個案將二個畫面重疊,將喜歡的鸚鵡放在前面,並且變大,討厭的導師放在後面,並且縮小,再縮小。感受一下這種感覺!並且調整到最舒服、最令自己覺得不再害怕的畫面!(注7)

五、喚醒

喚醒個案,回到現在說出此刻的感受。對導師的感覺以及心情。

觀察反應:

個案的聯想力很豐富,能很快想出畫面內容並回答,每一步驟都能確實清楚反應,尤其對於喜歡的事物,反應更快。

個案喚醒後覺得對老師的恐懼減少更多,甚至沒有什麼感覺了。

(後續,該學員報告,後來這位女學生的咬指甲行為也停止了。)

注1:‘雙重解離’是NLP次感元技巧系列中,用來治療恐懼、創傷的技術。這位催眠學員判斷女學生對導師有害怕恐懼反應,因而採用。程式是:讓個案進入淺度的trance狀態,想像自己在電影院裡看著螢幕(一重解離),然後再飄到後方的放映室,隔著玻璃窗看著前面座位上的自己在看著前方的螢幕(雙重解離)。另外可以操作的是,讓畫面變成黑白、無聲、慢動作播放等。通過創傷事件點之後,可以融入並且讓影片倒帶。

注2:從個案主訴中,“導師”(樣子、臉、罵人的聲音等)是引發恐懼的刺激。在“行為-反應”層次上,可以使用簡易的次感元轉化技術來化解掉這些恐懼的情緒連結。

注3:聽到這裡,我會懷抱著一個參考性的議題…如果這個案能多做幾次,我會聚焦原生家庭、父母關係,以及個案與母親的關係。(事實上,我會傾向邀請母親來做個案!孩子是結果,父母是原因!)我有篇案例“媽媽的手”作了些分析。

另一個案例,也是媽媽嫌棄(罵)孩子笨,在導入催眠之後請她重複她罵孩子的話……原來那些是當年她的媽媽罵她的話。這是一個因為童年烙印經驗而產生的“複製”。媽媽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當年的影子,要處理的是媽媽而不是孩子。

在這案例上,淺層次的因像是對學校導師的害怕;但底層次的因,則需要回歸到家庭、父母,以及家族的愛。

注4:同注一。

注5:個案“長期”咬指甲,表示除了學校導師的問題之外,還有其他更長遠根深的(原生家庭或親人關係)的問題。

我會建議,讓這母親成為個案。讓媽媽寬鬆了,有真正的愛的流動了。孩子也就好了。“咬指甲”是一個“行為”層次的處置,但追究動力時,往往會發現在行為層次底下有更多的東西(信念、自我認同、家族動力等)。這也是許多人學了NLP之後,有時候做得有效有時候則無效的原因之一。NLP的技術很多,做起來也很快──雖然,“速度”始終不應該是重點,真實(看見真實)與有效(療愈與整合),才是重點。

注6:對孩童做催眠有個很簡易的方法是“電視法”─讓他們想像看著電視,螢幕上播放著自己喜歡的節目或某個英雄偶像(卡通的也可以)。然後去操作螢幕畫面(使用次感元的概念)。基本上我們可以說,當孩子在想像看著電視節目的時候,就是一種催眠了。

注7:這是改編版的飆換Swish模式。(但不是標準正統版本。)讓個案把喜歡的和討厭的圖像置換,能引發情緒經驗的重新編碼。

回目錄頁
分享此文章

啟程:打開心靈劇場的後台

© 2021 AQUARIUS Desig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