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尋求癒合--媽媽的手(快速回溯療法)

媽媽的手─症狀是一個沒有說出來的故事

 

這個案例讓我印象深刻。

她低著頭,眼淚也跟著她的字句一滴滴地掉落。

『我好恨我自己是一個會這樣痛打孩子的媽媽。』

這是一個非預期的個案,但讓我很好奇,她脫口而出的這句話。不知道為什麼,她討厭她自己的女兒。她還說,情緒來時,她會打女兒。但情緒過去,緊隨著就是無盡的自責,她會發抖著把女兒緊緊抱住,娘倆一起哭。

她一邊擦著眼淚一邊哽咽地說。

「凌老師,我是怎麼了?我不想這樣啊!」

 

這個學員是課程主辦方的副手,一個溫和有禮的人,在我一進教室的時候就上前來招呼,座位茶水麥克風,柔聲地請學員們入座,發放講義。一天下來,從課堂的參與來看,她認真盡責,會退讓自己的需要,主動去照顧他人。

她沒有憂鬱症躁鬱症。她只是有一個親子關係的議題在某些時刻,她像是個魔鬼,成為自己都極端厭惡的人。

 

那時我還很年輕,主要帶領NLP和催眠的課程,尚未進到創傷療癒的領域。這是在中部的一場催眠課程。

這位母親在課間休息時上來輕聲尋求催眠協助。她說不知道為什麼她「就是無法愛她的女兒」。她明知道不對、不應該,但她就是沒有辦法控制自己她會打她的孩子,事後很後悔,抱著孩子痛哭,而這成為一個循環。她說每當看到女兒『做錯事情』就會生氣。做錯什麼事情呢?作業寫錯了字、考試成績不理想她說,她不讓孩子做家事,只要她專心讀好書。

我猜想小女孩的壓力應該也很大,因為媽媽提到每次在訓誡女兒時,看到她一副畏畏縮縮的樣子會更加火氣上來,除了忍不住開罵之外,只要女兒反應慢了,她的大手就揮過去。

 

細聽她的語句:『我就是沒有辦法……』『明知道不對可是我控制不了自己』,明顯是個信念的問題、一種強制性的衝動。她一邊說話一邊緊緊地扭著手指頭左手很用力地扭著右手,讓我感覺到她身體裡強烈而衝突的情緒;憤怒和罪惡、傷人與受害。這些話語和身體流露的訊息說明她的生命過往有一段哀傷而壓抑的故事。

 

有著不合理的情緒-行為反應模式 (pattern),且伴隨著強烈的限制信念(「我明知不對,但我就是沒辦法控制」),這通常跟早期經驗有關,也許是一個創傷的烙印。在她身上呈現的「症狀」是一種難以控制的憤怒且不合理的情緒。

 

她的語音漸緩,眼角掛著淚珠望著我,期待我能給予一些幫忙。

時機很適合了因為她都準備好了。訴說時她已經在一種狀態裡,催眠回溯療法裡有一個「情感橋」技巧,在當事人聚焦在情緒時直接引導案主,回到早期事件的根源,回復一個遺忘的記憶。

 

我輕輕抓起她在用力扭轉的那隻手,擺放在她眼前。『來,看著這隻手,望進去….』這隻手產生自發性的抽搐,她的身體也開始輕顫,眼神渙散而遙遠,她望進了遠方那是時間的遠方,一個記憶的邊緣。

 

她臉上表情開始變化,有一種哀傷……。我知道這個催眠誘導法會引發年齡回溯,她的表情和身體姿勢產生了年齡倒退的現象,身體也開始縮小,淚水滑下來滴落地板,眼神裡有了退縮和恐懼。

 

『看到什麼了?』我柔聲問。『媽媽……媽媽……』她開始哭泣,聲音也像是個小孩子。這個催眠回溯技巧把她的記憶和心智狀態都帶回到當時。

『怎麼了?發生什麼事情?xx?』我輕聲叫喚她的名字。『媽媽在打我,說我笨……」嗚嗚噎噎的哭聲迴盪在教室裡。大家的心都揪成一團。

 

那是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女性也沒有地位。一個富家女嫁給一個窮小子,娘家沒有祝福,生活困苦下,生了女兒又不討夫家公婆的喜,一個世代裡一段悲歌。不快樂的媽媽、要做好多家事的媽媽,整天陰著臉的媽媽,開始對小女孩的黏膩斥責的媽媽小女孩不知道她犯了什麼錯,整天裡畏畏縮縮的擔心害怕媽媽突發的脾氣。有次爸爸生病了,祖母在辱罵著這個有沖剋八字的媳婦,媽媽在角落裡掉淚,小女孩的心也揪著

 

努力要在課業上表現的女孩子,努力要多做家事表現認真的女孩子,灰色的童年,暗地悲泣的聲音。那聲音就是此後魂縈夢繫深藏心底的,一個早期的決定( early decision )─那是一個吶喊、一個立誓。女孩長大了,嫁了個溫和的先生,不幸的那是個大家庭,同住的有兄弟妯娌,還有一樣也重男輕女的公婆。然後,她生了個女兒

嗚嗚咽咽地,我讓她說出來。說出這小女孩辛苦的童年回憶,接下來讓她跟她的媽媽說話──說出那些她不敢講甚至不敢想的心裡的話。那些怨那些心傷,那麼的痛和那麼的恨。

她學到要讓自己乖讀好書出人頭地,讓媽媽在家裡可以跟著抬起頭來。這成為小女孩心底的誓言,這好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最重要的信念要讓自己有價值,要能被人愛,我就必須要有表現,要認真,不能懈怠

 

我繼續讓她說出這些,包括對媽媽的怨(和疼惜)、恨(和不捨),在某個深層的連結裡,她與她的媽媽,媽媽的媽媽,女兒的女兒,同命一體。

而很深的原始 (primary) 負向情緒,悲傷和憤怒 (sad and anger) 都需要宣洩,要允許被表達。

 

這些怨和恨要能被看到聽到被允許存在,不然會成為一個『被遺棄』的部份。被遺棄不是不見了,而是會壓抑在更底層,成為火山底下的岩漿、冒出來的怒火,以及打在自己女兒臉上的巴掌。

 

這社會制約著我們,內在的(負面的)東西不能被表達──這裡也同時意味著「那些是不能被接納的」,真實的情緒被視為是罪惡,在心裡底層被厭憎著。這就產生了一個被遺棄的部分。我們成長過程中,經常遺棄了那個當年受創傷的孩童我們活了下來,長大了,但拋掉了過去那些不堪的苦痛記憶,也「忘掉」了當年那個孩子的悲泣。

但有個部分永遠不會消失,這就是完形學派用「未竟之事」(unfinished business)這個詞彙來說明的概念。

她會屢屢在女兒身上看到自己的童年,那是她痛苦且要厭棄的部分,那副畏縮懦弱的表情,那些在課業上沒能表現好的時刻。

 

生命是流動的──除非它被卡住。讓愛被阻礙的,是一份壓抑在意識底層的,久遠但強烈的生命經驗,封存著淚水與哭泣,憤怒和厭離。那股強大的動力掙扎地要出來,於是,就有了症狀……

 

這也是為何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派會這麼說:『症狀是一種表達。』

 

讓故事被聽見讓這個控制不了總會打女兒的媽媽看清楚這事件的緣由。而把那個被遺棄的、受創傷的部分給擁抱回來,我還需要再走一步。

她的媽媽已經過世了。我帶她看向母親的時間線,看向她媽媽的小時候,以及她的祖母,也看向未曾謀面的曾祖母。看到這些女性生命過程中的辛勞、委屈、怒氣與吞忍。看到一代又一代的女性的悲傷與受苦、在生活裡的掙扎、為子女的犧牲、挫辱後堅持的勇氣。看到整個生命的樣貌。

 

再帶她轉向女兒的方向,看向女兒──有一天她會成為母親,那時,她會真正懂你。她會有孩子,如果是女兒,會賴在你懷裡叫你阿嬤。

更多的淚水更深的憐惜。當她伸手摸著女兒的頭髮(個案成為媽媽,那隻手成為撫慰女兒的手),當她說出『 xx,媽媽一直都知道你是個好女孩,媽媽都看到了你的認真和努力。媽媽對不起你……你是媽媽的乖女兒……

 

深沈的愛在場地裡流動,一股靜默的張力。我讓她(媽媽角色)抱著女兒(她自己),深深地抱進去。用雙手緊緊擁著自己,她低低的哼一首兒歌,搖晃著。

這是一個擁抱內在孩童的程序,一個回歸「愛與承認」的歷程。

 

這個程序開始於一個症狀一種莫名的怒氣,並且帶著暴力。症狀是個訊號,一個信差,是個當時被遺落的、丟失的部分,那個受苦的內在孩童被封存在那兒,等待著被傾聽被理解。

 

我由是明白,為何催眠治療大師艾瑞克森說:症狀是一個沒有說出來的故事。

 

 

這些年來我看到聽到許多埋藏在症狀底下的一個個哀傷的故事,來訪者有著形形色色看似不同的多年困擾,它們往往是難以控制的情緒衝動、反覆發生無法規範的行為模式,像是耽溺、上癮,甚至強迫症等習性。當事人用盡各種辦法,竭心盡力,但自我管理、理性的約束都不見效。

 

當我更多的認識到創傷導致的身心影響,我也越來越能理解,且帶著憐憫的眼光來看待,這些症狀是一種反覆且驅迫的模式,有著底層的動力。想要透過理智管理、認知改變或行為訓練的方式來「去除」或「變好」,有著相當的困難。

(註:請見拙著,療癒,藏在身體裡,張老師文化出版)

 

我重新認識那些反覆發生、難以控制的衝動,以及莫名的身心困擾,都有它的心理意涵,裡頭有著一個悲傷的故事。

那些症狀底下的故事不在意識裡,而是深深埋藏在潛意識裡。催眠能用以幫人打開這個封藏在潛意識裡的故事,讓愛流動。

 

這些現象一開始讓我著迷──我學習心理學和諮商,當時學院裡的主流訓練是認知行為取向,當然也要學佛洛伊德和精神分析學派(的概論),但什麼是潛意識?對我們會有什麼樣的影響?直到我接觸催眠並開始和個案一起揭露那些所謂被壓抑的童年記憶,才脫離了書本理論,有了第一手接觸,直接領受這份震撼!

 

這是我喜歡運用催眠的原因,催眠的定義之一根據催眠師大衛愛爾曼(Dave Elman)的說法,就是繞過意識的監控與評斷,進入特定的下部意識領域,在那裡,有著我們遺忘的童年、被壓抑的情緒,當然,也有著豐厚未顯的潛能與創造力。

 

我喜歡催眠不是因為它能讓人在舞台上聞歌起舞,或被一個強大權威的催眠師彈指變成硬梆梆的鐵板人橋,架在椅子上還能在身上站一個人。是的,潛意識有著巨大的潛能,催眠的手法也能帶來許多超乎尋常的身心現象。

 

但我喜歡的催眠是陪伴另一個人往內探看封鎖在裡頭的,頭腦不知道、難以言說卻在無意識裡騷動糾纏的生命故事,那些未能釋放的創傷深深地限制著我們生活的福祉與平安。

 

我喜歡催眠是因為它用的是不同於頭腦認知的助人路徑,後者是我在大學心理系和輔導研究所六年以上的學習所建立的基本治療取向。那些很棒,但有限制。

作為催眠治療者,透過一套引導程序,我們有榮幸獲邀進入個案內在幽微的心靈角落,陪伴著案主去傾聽潛意識透過那些反覆出現的衝動,那些惱人且難以去除的症狀,所想要訴說的故事。

 

註:

. 創傷總會尋求癒合

. 症狀底下有個沒有說出來的故事

. 帶著寬容的傾聽,那個被厭棄的部分,就會訴說

. 幾乎被遺忘的受創孩童,總在等待被你看見,被你抱回


(此一案例,以手掌凝視法導入催眠,以症狀的連結做情感橋樑來回溯。)
 

這篇文我多年前寫成,收錄於2022年出版的催眠書的【前言】裡─

〈聽懂未被訴說的故事:催眠,喚醒內在療癒者〉

購書連結:張老師文化  博客來  金石堂

 

回目錄頁
分享此文章

啟程:打開心靈劇場的後台

© 2021 AQUARIUS Desig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