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統整計劃:做自己的療癒者,慈愛地看待自己內在的衝突甚至瘋狂

做自己的療癒者,慈愛地看待自己內在的衝突甚至瘋狂

說說今年四月我要開的統整工作坊(七月份在上海開)。關於統整(自我整合─不再內耗、自我干擾甚至自我挫敗)的主題,2024年已經在上海和台北開過了,我很喜歡!
工作坊名為 NLP 統整計畫,是用 NLP 的方法論和操作風格來設計活動,而探索的主題,是內在家庭系統(internal Family Systems, IFS)。而如同我一向的「經驗式」教學風格─會有滿滿的體驗、實操和練習活動。簡單一句話說明:這是個用NLP的活動技術,來操作IFS闡述的,讓我們內在各個分離甚至衝突的部
分得以整合的經驗式工作坊。
所以,這個工作坊有活動有體驗,能操作能學會,也能應用在自己身上及(若你是助人者)協助他人。
一位開諮商所的學員在第二週上課時回饋:她上完第一週(前兩天)之後做諮商,就用這些概念和方法,引導個案找到了她的保護者、流放者(註),是一個頗有深度的諮商療程。
而另一個去年台北班的學員─是個助人工作者,成長團体帶領人,她在課後寫信來說:「本來以為是來學技術的,沒想到卻療癒了。」,並且報名了今年要來再上一次。

(註:保護者、流放者都是IFS裡的分類命名術語,說的是我們內在的那些「部分」的角色。後續文章裡,會對這些部分有更多的舉例和案例的說明。)
1.
為什麼用NLP的方法論來做內在部分的整合?
早年我研究所畢業,真正進入教學和助人場域時,接受了一整套NLP的訓練。NLP 有很多技術和操作工具,也是因為運用NLP技術,我親眼看到「部分」作用的現象─一個因為情傷受苦跟我談話的女孩,我帶她走時間線回溯時,她腳動不了,定在當處無法走動的例子,我當時跟她的腳說話(她潛意識裡有某一部分想要表達,這案例我記錄在我的催眠書裡了,就在專門講「部分」的第二章)。
那麼什麼是「部分」?一個例子是,我心裡知道我該去寫報告或者出門跑跑運動了,但同時另一個心裡的聲音或不知為何地,我還待在沙發上滑手機擺爛拖延,就好像我們心理有兩個(以上的)聲音,有兩個以上的自我(部分),有著各自的主張,而我們被驅動著。心理諮商常看到的例子就是,理智上我知道這個男人不好、會打我,但我就是離不開他;我也知道拔頭髮咬指甲不好,但我就是莫名的手啊嘴啊自己在那裡抓呀咬呀。更底層不易察覺的是,做事情往往快成功了會莫名地停下來,或者有某些事發生了讓我分心中斷,不然就是我不知怎地病懨懨沒啥動力於是事情就停擺了。我會懊惱,一段時間之後我開始火力十足去搞另一個計畫,然後循環重啟我又停滯擺盪了──借用心想事成和宇宙訂單的概念,好像整個宇宙都在協助你「不成功」,這就隱約意謂著我們內在有某個部分(潛意識地)不讓自己成功與幸福。
就像這樣,我們的內在有很多分離的,有時互相干擾扯後腿,有時甚至會自我挫敗不讓自己好的「部份」。這常是痛苦的根源(「自艾自苦」「內在掙扎與鬥爭」)。
我在教催眠治療時,有個單元講到「癖症狂癮」(囤積癖潔癖;拖延症拔毛症;購物狂暴露狂;菸酒藥物性與愛的癮,喔,還有手機成癮和社群平台臉書IG焦慮症...),有各種內在部分的作用與影響,引發強烈的無法控制的衝動。
就算沒有上面那些誇張的例子,我們可能也會一方面想要積極努力達成目標,卻又老有分心、拖延、擺爛,總總自我阻礙的情況。
這種反覆發生的情況可以稱之為模式(Pattern,可以用電腦程序來比方,它會穩定發生,具有重複性)或者「部分」(part)。它有幾個特點:
    1.理性管不著,意志力沒辦法。
    2.容易被觸發(Trigger),或者週期性地「發作」。
    3.往往有一股衝動驅力,迫使你不得不如此─就像上面「癖症狂癮」那幾類。

在催眠治療裡,我使用回溯療法,創傷復原程序,內在孩童,信念重塑技術等。在NLP裡則常用「與部分對談」,「部分(衝突)之整合」等技術。

2.
而IFS就是直接來談我們內在那些不同的「部分」,創始人理察.施瓦茲寫的一本書,簡體版的書名就是「部分心理學」。(英文原書名是internal FamilySystems─內在家庭系統。)這個學派把我們內在那些各有主張的部分,比喻為一個家庭裡的各個成員。因為施瓦茲是做家庭治療出身的。他的某本書(我看了好幾本,現在一時間忘了是哪一本,sorry)提到,在他工作生涯前期,有次他跟一個家庭晤談,他問孩子一些感受和想法,這時他注意到媽媽神色緊張肩膀前傾地專注看著孩子,爸爸則雙手抱胸眼睛望向旁邊,施瓦茲注意到這個孩子在這種情況下,無法有真實表達。於是,他把父母都趕出諮商室!他後來的一些案例讓他發現,我們內在有嚴苛的監督者.批評者.管理者,也會有漫不在乎甚至故意搗蛋鬧事的小淘氣──就跟一個家裡的成員們一樣!而它們(這些部分)的交互運作,也跟家庭裡的各種角色及其互動一樣,是一個系統!

噹噹噹~!於是這個IFS命名就產生了。(又,補充說明,他把父母趕出諮商室,來跟孩子好好交流的方法,也成為IFS裡頭會使用的重要步驟─請佔據主位的「部分」退開來。這我後面會提到。)
所以這個整合工作坊我整合了IFS和NLP─我大量改編NLP的操作方法(註:附圖)來做「內在部分」的主題,讓探索、看見、對話,以及轉化,更有效率及深度。

3. 學員回饋:
#.
(課後三星期來信:)我感覺自己變得溫柔很多,持續到現在,我是內在比較剛硬的人,現在更容易覺察到自己變得剛硬的時刻,並比較容易讓這些想法直接"let go",滿享受這樣的狀態。
我以為是去學技術,沒想到是去療癒的。明年的統整工作坊還有名額嗎?沒有的話我可候補嗎?
#.
「當如果沒有這部分,你會成為怎樣更好的人」這個活動深度5顆星呀!,陪伴者的引導詞雖然簡單,力道深度很強~
#.
回頭看幾個活動後的發現,都會有跟走催眠一樣,現在的我有點模糊當初那些問題的情緒張力,甚至是已經沒有那些感受,更多時刻是Self坐主位,平靜的時候就越來越多。
#.
這堂課最大的寶藏是老師的聲音,只要您的聲音在空間裡,內在議題都可以自己跑,加上寫下領悟筆記,收穫就是自己的。
#.
這四天,進到 trance 狀態的時間很多,感覺近半數的時間,意識的掌握卸下了,身體/情緒上的感受變得更為強烈。這正是我探索所需要的狀態。

#.
很高興我找到被我流放(關起來)的小怪物,重新命名,邀請她重見天日,讓管理者(XX先生)與消防員退位。
#.
工作坊中,體驗了對內在不同部份的溫柔接納和轉化。整個人變得好鬆好靜…
#.
我有一種找到另一種出路的釋懷感。我渴望帶著那些遺落在不同時間的部分回家,也渴望釋放掉那些被凍結很久的能量 (解除負擔),現在我知道有新的可能。
#.
我被保護者安全的護衛著去看過去不同的記憶,有接觸過往無能為力、恐懼、羞愧、感受到被拋棄/孤立的記憶片段。也有接觸「各部分」是如何一起合作讓我有種「頓悟感」,並讓生命發光的時刻。

#2025年台北有兩個班: (第一班)四月12、13;19、20日。(第二班)四月26、27;五月3、4日。)

 

 

 

回目錄頁
分享此文章

啟程:打開心靈劇場的後台

© 2021 AQUARIUS Desig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