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做好工作到重新定義工作,從解決問題到超越問題20200726
1.事情做不順,就反其道而行。
這個概念是提摩西.費里斯(Timothy Ferriss)說的。
他是誰?
他是許多著名大公司的早期投資者,包括Uber、Facebook、Shopify 阿里巴巴Alibaba等等。
他是全美武術散打冠軍、無限制格鬥選手並擁有四個冠軍頭銜,以及普林斯頓大學企業管理課程的客座講師。他會六種語言:日文 中文 德文 西班牙文、義大利文和韓文, 他前後出版了五本暢銷書,都登上的紐約暢銷排行榜。(此人現在還很年輕,1977年生的,今年43歲吧。)
他還是摩托車賽手、鯊魚觀察潛水員、日本馬術弓箭手,在香港演過連續劇…最厲害的他還打造了一個播客節目,每一集都會訪問各個領域的世界級人物,至今已經超過4億的下載量。
Tim在節目中邀請了各個領域的成功人士分享他們的人生經曆和知識,他把這些訪問的內容整理出書,在大陸出的書名為「巨人的工具」,臺灣則是《人生勝利聖經》。我聽萬維綱推薦時就想盡快買到手,於是第一時間拿到的是一本厚厚的巨人的工具(簡體)。
這個他年輕時親身經歷的故事就是出自這本書:
##(故事開始)
Tim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間提供數據儲存技術的公司上班,作為一位銷售員,他的工作就是每天打電話和發email到各個公司,然後把產品推銷給這些公司裡面的CEO或是技術高層。
在最初的幾個月裡,Tim的銷售成績都非常的差,甚至很多電話還沒打到給公司的高層,就已經被那些秘書、總機給擋了下來。
有一天他突然有了一個想法,他發現公司裡面所有的銷售人員,通常都是在早上9點和下午5點之間打電話去銷售產品,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因為那是正常的上班時間。然而他注意到通常那些公司的秘書,也是在9點到5點之間上班的,於是 Tim問自己:『如果反其道而行會怎麼樣呢?哪怕只是嘗試48個小時,會不會對銷售的成績有所幫助呢?』
一有了這個想法之後,他就馬上行動起來,他決定在週四、週五兩天,只在早上7點到8點30分之間,和下午6點到7點半之間,這兩個時間段裡面打電話,而在剩下的時間裡他就只是專心撰寫推銷的email,結果這種做法的效果非常的好,那些公司高層常常就接起了電話,Tim也得到了更多的機會,直接跟這些老闆們對話。
接著他開始嘗試了更多, “反其道而行” 的做法,譬如說,如果只對客戶提出問題,不進行推銷會怎麼樣呢?
如果多讀一些關於公司技術的資料,讓自己講起話來像是個工程師而不是推銷員,那會怎麼樣呢?
如果在email裡面不要寫那些常見的結尾,像是“期待你的回信”,或是 "希望能得到你的好消息",相反的,他多加入了一些比較人性化的內容到email上面,比如『我完全瞭解你可能因為工作太忙而不能回信,但還是謝謝你把信讀到這裡。』
通過這些小小的實驗,最終讓Tim得到了非常好的成績─在做這份工作的最後一個季度中,單單Tim一個人的銷售額,就已經超過了他們競爭對手的整間公司的銷售額!
Tim用自身的這個例子,給讀者建議,當生活出現一些難題,或是眼前的任務陷入僵局的時候,可以問問自己:如果在48小時裡,反其道而行,那會怎麼樣?
註:以上來自於我很喜歡的youtuber「思維咖啡」,我訂閱了他並且看到很多很讚的視頻,這就是其中一個。(可以查找:youtube思維咖啡「如何走出生活瓶頸 ?」)
2.行不通,就改變
我是學NLP的。
NLP的基本假設中有一條『行不通,就改變。』
什麼是NLP,這邊就不多說了,但我很喜歡它的創始人所說的,NLP的核心精神是對人類『心智經驗的形成』,與『改變本質』無止盡的好奇與探求。
所以NLP的基本假設,可以視為是一種思考方式,讓人可以探究如何更好更有效率改變的一套想法和做法。創始人之一班德勒曾經說:「你老是做一樣的行為,就只會得到『已經有』的結果。」(經常想著要運動減肥,但每天都重複一樣地滑手機吃宵夜,就會得到你已經得到的大肚腩。)
有人問他,那要怎樣改變?他老人家這樣說:
Do anything else.
這真是他說的,英文,三個字。然後我翻查了字典,努力翻譯出中文如下:
『只要做任何跟之前不一樣的,就可以了。』(是不是特別不負責任呀?)
當人們問要如何改變時,就意味著想要得到(與之前)不同的結果。
NLP是一套思想和行為的方式,它有一種實驗的精神,通過做不同的行為(輸入不同,輸出output自然就不同),然後再看其結果(回饋)。
而只有行動才能帶來回饋,所以,就do anything else,然後讓我們可以據以修正。
這就是另一個NLP的基本假設:『沒有失敗,只有回饋。』我們透過有意識地施作實驗,來檢驗看這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以及,這是我要的嗎?
如果不是的話,我就繼續實驗,再換不同的。(『行不通,就改變』)
喔,老班還講過一句話,他說俗諺老說practice makes perfect ,錯!練習只會帶來習慣,只有「完美的練習」才能帶來完美。要精心設計每一個練習(就是刻意練習的意涵:小規模試錯、立刻回饋校正)。
不然的話,我們每天都在練習重複的習性,像是拖延,減肥復胖...等等。方法沒有講究沒有更新沒有優化和變革,只是不斷重複「已經有的結果」(請你再次低頭看看你的大肚腩。)
3. 規則、以及改變規則的規則
再說一個上面那個很跩的Tim的另一個故事,這是在他的第一本書「一週工作四小時晉身新富族」(这本书出版很久了,应该在2006~2007年间,臺灣後來有增修新版,大陸出的叫做「每周工作四小时」)。
(話說這本書當時被26家出版社拒絕,直到第27家才願意出版,然後它上了排行版。)
我直接抄書上的聽他的語氣吧。
##(故事開始)
一九九九年,我辭去第二份毫無成就感的工作,每天吃花生奶油三明治安慰自己,在那之後不久,我贏得了美國散打的全國冠軍。
不是因為我很會打,絕對不是。挑戰這項競賽似乎有點危險,畢竟我在朋友的慫恿下參加,只有四週準備。除此之外,我的頭像西瓜一樣大──這可是個很大的靶子。
我靠著細讀規則,找出漏洞而獲勝,總共有兩個:
1.比賽前一天量體重:我用脫水法,在十八個小時內減輕了十三公斤,變成七十五公斤。我現在也教導頂尖舉重選手使用此種方法。然後再大量補充水分,讓體重回到八十八公斤。要打敗比你重三個等級的人很難。(唷,那些可憐的小傢伙。)
2.遵照小字印刷的技術規則:如果打者在單一回合中跌落架高的賽台三次,對手就能被裁定勝利。我決定利用這條技術規則作為唯一的絕招,拚命將對手推下賽台。
你大概也能想像,這招並沒有讓裁判欣賞。
結果是?我所有的比賽都靠技巧獲勝,帶著全國冠軍頭銜回家,而百分之九十九的散打選手,即使有五到十年經驗,都無法奪冠。
Tim書上接著拿出運動史來為自己辯解一下,他說一九六八年的墨西哥市奧運,是跳高的國際賽事史上第一次出現「佛斯貝里背越式」,當時運動員的常態思維和做法是將蹬高後將前腳提高以越過橫竿(稱做「分腿跨越」,跟跨欄類似),而佛斯貝里的方式是衝刺助跑到橫竿前,跳起來旋轉身體,頭向前,背向飛越橫竿。
因為當時的規則並沒有明列要雙腿橫跨竿子,只要「人」通過竿子沒有碰倒就算合格。全世界的教練和選手都瞠目結舌(而且搖頭),但佛斯貝里以2.24米的個人最佳成績摘下金牌。
到了1980年,十六位進入奧運跳高項目決賽的選手,就有十三位採用「佛斯貝里背越式」。
咳咳,Tim略紅著臉地說:『我當時使用的減重及推擲下台的技巧,現在已成為散打賽的標準策略。這不是我造成的,我只是先看出這是無可避免的趨勢…』(後面的說詞我就不再抄了。不過,他是贏家。)
所以,回到贏家法則,那就是,找出可以讓你致勝的規則,並且玩弄(誤)遊蕩在規則邊緣。
4. 一切都是遊戲,而遊戲只有兩種。
有本神書我很喜歡,雖然還沒全看懂。
『有限與無限的游戲:一個哲學家眼中的競技世界』,這是一個哲學家寫的。
一個哲學家如何看待眼前的世界?很簡單:都是遊戲!
他說:世界上有兩種遊戲,一種稱為有限的遊戲,而另一種則稱為無限的遊戲。
有限遊戲的目的在於贏,而無限遊戲卻想讓遊戲永遠玩下去。
有限的遊戲有明確的開始和結束,因此有限的遊戲存在著時間界限,而這個界限是所有參與者認同的;要有特定的贏家,規則的存在就是為了保證遊戲會結束(贏家產出)。
而無限的遊戲沒有開始,沒有結束,沒有明確的時空界限,也不存在輸贏。它的目的在於將更多的人帶入遊戲中去,從而延續遊戲。
有限的遊戲在邊界內玩,無限的遊戲玩的就是邊界。
我不是哲學家,但請讓我點個煙斗裝模作樣一下:
一個工作(有成敗輸贏)是個有限的遊戲,生命則是個無限的遊戲。
咳,抒發完畢,請回到上面的比賽,Tim玩的就是規則的邊界。(他讓正經的玩家和裁判很不爽,但拿出比賽規則書,他還是贏了。)
有研究表明,在籃球賽和足球賽的時間終了之前,得分超前的隊伍都會玩各種拖延的劇碼,你說,這有運動家精神嗎?
有限遊戲的目標在於贏,特別是關乎國家名聲─不然世足賽為何老是會有賽後打架滋事?史上還發生過戰爭呢!
那麼玩玩規則也是必要的策略,在這緊急時刻,有不懂事的熱血選手若不想要搞拖延,要認真踢球的,分分鐘被教練逼逼叫下場。
好,各位親愛的讀友,你是被規則玩,或者可以玩規則?
請再看上面Tim在工作時間之外打推銷電話,以及賽場上硬把嬌小的對手擠出場的畫面,和他拿到巨額獎金和冠軍腰帶的畫面。
唷~不知不覺寫到了3680字了。這超乎臉書讀友閱讀的限制了,我在此打住。
明天(最晚後天)再貼下篇,還要說說:
『框架,以及框架之外』
『人生,以及重新設計人生』
要說點案例和故事,講講催眠和NLP,以及一些簡易可操作的小方法。
Ch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