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從做好工作到重新定義工作,從解決問題到超越問題

上篇說到「從做好工作到重新定義工作,從解決問題到超越問題」,這裡接著講。

 

1.

問reset問題;更新劇本

最近intel有些新聞,intel就是我們買電腦時會標上intel inside的那一家CPU製造公司。

說說英特爾Intel創辦人之一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的一個故事,他問了一個好問題。

英特爾早期的主要業務是開發 SRAM 與 DRAM 的內存晶片,但後來遭遇到日本製的存儲晶片低價的強烈競爭,到 1984 年時存儲器產品已經像山一樣積壓在倉庫里。英特爾管理團隊普遍感到悲觀,也不知如何應對,雖然內部展開多場激烈爭論,但始終無法達成共識。

 

1985 年某一天,葛洛夫與公司董事長兼 CEO 的摩爾(Gordon Moore)討論公司困境。他問:「如果我們下台了,另外選出一位新總裁,你認為他會採取什麼行動?」摩爾猶豫了一下,答道:「他會放棄存儲器業務」。葛洛夫盯著摩爾說:「既然如此,那我們何不走出這道門,就像我們被fire一樣,然後再走回來,我們親手來結束這一門生意,然後重新開始?」

在葛洛夫的努力下,英特爾果斷放棄了當時的存儲晶片業務,將主營業務轉向了微處理器。決定轉型的1986年,英特爾解雇了8000名員工,虧損超過1.8億美元。

這次轉型被葛洛夫稱為「戰略轉捩點」。

 

1986 年,英特爾提出新的口號「英特爾,微處理器公司」。隨後,英特爾在新的微處理器設計上做了相當大的投資,這也讓它成功轉型成為一家微處理器公司。(「Intel Inside」這一標識的出現也是在安迪·葛洛夫任內進行的。)

 

註:「戰略轉捩點就是企業的根基即將發生變化的那一刻。這個變化可能意味著企業有機會上升到新的高度,但它也同樣有可能標誌著沒落的開端。」

換句話說,這一決策要冒極大的風險。

你的生涯是否有可能面臨到戰略轉捩點?

你會問自己什麼樣的問題?

 

2.

觀點與框架

我是學NLP的人,NLP的創始人之一班德勒Bandler曾經說到一個案例。

一個九歲小男孩在穀倉裡玩耍,他抓起一把稻草時也同時抓起了一條蛇,男孩嚇壞了,在這個意外後足足有十個月時間沒有能夠好好地合眼睡覺。

 

Bandler 與男孩談話時問他,『你認為現在蛇在哪裡?』男孩愣住了。

接著Bandler代替男孩回答說:『它可能躲在它自己的洞裡吧!每天不敢睡,一直發抖。當蛇媽媽問它為什麼不再去穀倉裡玩的時候,它會告訴蛇媽媽,因為有一個巨大的男孩曾經用力抓起了它,還對它大叫一聲,然後把它用力地丟下去……。』

男孩認為這件事很可笑,兩個人就一起對那條可憐的蛇的愚蠢笑了一陣子。

『由蛇的角度,重新經歷這事件,會給這男孩新的觀點。我們一起取笑,到底是誰嚇到誰?』班得勒這樣說。

改變看待事物的角度與觀點,在NLP裡頭是一種改變框架(或改觀reframing)。

(註:框架的概念,在我們上一篇裡有做一些說明。)

 

而就是我們原先的框架frame,讓我們困在僵局裡。NLP擅長以改變思考角度以及轉化觀點的方式來讓人脫離困境──是一種跳出箱外out of box的思考。

 

換框思考

我曾經在某大學諮商中心接過一個個案,是一位遭遇女友劈腿離開而傷心憤怒的大學生。聽著他二三十分鐘不斷憤怒和泣訴,以及翻來覆去說著「如何能把她追回來」的各種想法和計畫。

我問他一句:『你打算和她生幾個孩子?』『你們結婚後要住哪裡?

他突然頓住,「呃,老師,我沒有想過這問題耶。」

『沒關係,你剛才一直想要把她追回來。那滿好的,我們稍後可以好好談。但我很好奇你打算和她在什麼時候結婚?你幾歲的時候?你們要生幾個孩子?』

有趣的是,這位學生開始提到這女孩的一些缺點,以及婚後生活會有的諸多衝突。

對一些男生來說,選擇「女朋友」的框架,和「老婆」的框架,是截然不同的。那次談話的方向後來變了,他的情緒冷卻下來,他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這份關係裡,他要什麼。

 

改變了框架,你也就改變了觀點,甚至改變一切──我們上篇說了,框架涉及價值決策、行事抉擇,及一套遊戲規則和反應。

 

3.

跳出問題框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製造問題的思維層次無法產生解答。」

因為陷入了問題框架──現在公司的產品是強項,我要如何在這上面繼續加強?這女孩離我而去,我要如何把她追回來?

這種在「問題」以及「問題如何解決」的層面上的思考,是一種存量思維(跟過去有關),而非增量思維(跟未來有關)。上篇說過,舊的世界即將或正在崩解,過去那些致勝法則恐怕不適用於新的世界。

 

上一篇提到Tim拿到格鬥賽冠軍的方法就是遊走規則邊緣,跳出一般參賽者的思考框架。

就如同愛因斯坦說的,解方要在框架外,不然,祇是在同一層級裡去縫縫補補打打鬧鬧。

在心理諮商領域裡,有一門「焦點解決」。強調要協助案主不掉入問題框架,而是聚焦在解決。

焦點解決取向裡,認為有效的幫助是讓來訪者跳出問題框架,進入一個假設「問題已經解決」的狀態。諮商師會用一些問句來讓個案跳離現在時間點的困境,去到未來已經不再有那困擾的時刻。

 

其中一個方法是「奇蹟問句」:「有一天,你一覺醒來,有個奇蹟發生了,這個問題解決了,你會怎樣知道?什麼事情會不一樣?這時候你會做些什麼?…」。

或是衍生的「水晶球問句」:「如果在你的面前有一顆水晶球,可以看到你(美好的)的未來,你猜你可能會看到什麼?。

 

除了NLP之外,我也是催眠的人,我會教學員一些方法來跳出問題框架,像是先把個案帶到催眠狀態,讓他打開一道未來的門,走進那個時刻;或者讓他在催眠狀態中看到電影螢幕上播放著未來他的問題都解決之後的生活樣貌(我稱之為「電影院技巧」)。

 

我在上海有一個學員曾交過一份案例,一個留學的碩士在外商企業工作,兩年後感覺失去工作熱情,不知道是要辭職或者怎樣。找我學員催眠,去到五年後的時光,發現自己正在做一個她未曾想過的工作,而且很快樂!她被喚醒後若有所思,隔天在公司裡跟HR的人談,然後從內部轉到不同部門─正是她催眠中看到的讓她有活力能高度發揮的職位。

 

4.

重新定義問題,重新定義工作,重新定義人生

重新定義,就像是上一篇的Tim,他重新定義工作(的時間),寫銷售信的方式,開始不玩有限遊戲而是去實驗多種可能性。

 

Intel葛洛夫重新定義問題,也因而重新定義了他的公司(定位)。

關於檢視自己的工作和生涯,以及重新定義的概念,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提過一個好問題:

# 如果一切能夠重新來過,你還會做你現在正在做的事情嗎? #

杜拉克的的思考是要回到原點,問「大的問題」─不是老想著要把事情做好做更好,而是要做「對」的事情。現在在做的事情是「對」的嗎?

因為當航道是偏離的,划船更努力只會讓你更加遠離。

(從此意義來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還有個更極端的問句,能直接把你拉到框架之外:

『如果你的行業不能做了,如果因為某種不可抗力的因素,你的工作消失了,那你會做什麼?』

這個問句是來自於《史丹福大學人生設計課》(註)

 

5.

人生可以有許多版本

史丹佛人生設計課裡,設計了幾個讓人突破框架的問題,其中一個是「假設因為什麼不可抗力的因素,你所在的這一行.這一領域.這種工作都不能做了,那你會做什麼?」

這本書在臺灣是2016年翻譯出版的(大塊文化),誰會想到在2020年的時候,有些行業(像是國際航空旅遊相關的)真的要思考這些問題?

這本書裡認為人生可以設計(運用設計思維),人生也可以有許多不同的版本。

 

它提到奧德賽計畫來重擬問題(重新架構),以擬定三種版本的人生設計:

(《奧德賽》是古希臘詩人荷馬創作的一部歷險史詩,人生又何嘗不是一場充滿未知的探險呢?)

(摘自書上)設計人生時,最有效的辦法是設計多種人生選擇。你可以針對未來5年設計三種完全不同的人生計劃,作者把這種方法稱為「奧德賽計劃」。

第一種選擇,你已經在做的事,或者已有的醞釀許久的想法。

第二種選擇,你突然無法做當下的事(第一種選擇)時,接下來你想要做的事。

第三種選擇,在不考慮金錢和他人看法的前提下,你特別想做的事,或者你想過的生活。

我之前有一篇「你的資產怎樣配置反應出你對未來世界的想像」。你對於未來的你的人生,是否有18套劇本?

 

因為世界局勢一直在變,(以下只是舉例而以唷:)我一個朋友大學退休了,沒想到他預期的月領,因為法規修改減少了三成。另外,十年之前設定的存股標的,現在和以後是否還有一樣的年化利息?

 

6.

你要有A計畫,也要有B計畫,最重要的是,你必須有Z計畫

上面的奧德賽計劃和LinkedIn創始人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提到的職業規劃ABZ計劃很像。

A計劃是做好我們當下從事的本職工作,目的是把已有的經驗優勢發揮到極致,使縱向價值最大化。

B計劃是一個備選的、或者未來想從事的職業,可以是你的副業、興趣愛好,或者當前沒有條件實行,但A計劃失效時可以考慮做的事。

Z計劃則是一個保底方案,是一條退路,在A、B計劃都失效的時候實行。這條退路就像人生的救生圈,有時甚至可以發揮「退一步海闊天空」的作用。

 

跟各位說實話,當我想了想Z計畫時,居然在當下就感覺到安心了不少。(這是保命方案,或最保守的生存方案,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想一想。最壞最壞你還能怎樣活下來。)

 

7.

總結與行動

重新定義你的問題

重新定義你的工作

刻意跳離問題框架

重新定義你自己──你的角色、品牌.你是誰?別人怎樣認知你?十年後的你想在哪裡?成為什麼樣的人你會很開心且讓之前認識的你的非常驚訝?

如果你不再做你了,你會想做什麼人?

 

(結合之前貼的幾篇)關於工作迷惘、沒前景,或者做事情倦怠、低動力:

1 可以重新想想,你目前所做的事情,有沒有什麼規範框架或遊戲規則可以打破?

別人/成功的人是怎麼做的?相反的或不合常理的作法是?

假設可以換一個截然不同的方式,能否允許自己在48小時內或一週的時間裡,實驗看看?

 

2 重新定義你的工作,問一些大問題。(如上述提及的一些問句)

 

3 問自己上面那幾個問題,並花時間寫下來。

建議你實際花時間去思考。找出十張白紙/A4紙,用「零秒思考」的方式,設定時間十分鐘,在十分鐘內不間斷地寫寫寫。寫下任何針對那問題你所想到的一切。先不用歸納整理(那是你的常規理性思維),一直寫,允許自己天馬行空任何聯想或不知為何浮現的點子念頭都可以。

 

4 從未來的時間來思考。

在地上找到三公尺/五公尺更好的距離,想像有一條時間的線,在一端放一張卡片表示你的現在,另一端放卡片表示你的五年後,直接從線外走到五年後站好。

感受一下五年後的你的年齡、身體狀態、慢慢地感受和想像這個年齡的你的一切。以及你的生活狀態,你正在過什麼生活?周遭的環境,家人、朋友、人際的關係…

(五年後的你)是更好的,已經不再有之前問題困擾的狀態了,看向線的另一頭─你的五年前(也就是現實的現在點),允許浮現各種想法...

 

(註)《史丹福大學人生設計課》大陸出版;在臺灣出版的書名則是: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史丹佛最夯的生涯規畫課,用「設計思考」重擬問題,打造全新生命藍圖。

光看書名,就讓我把它買下來了。

回目錄頁
分享此文章

啟程:打開心靈劇場的後台

© 2021 AQUARIUS Desig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