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棒的故事,我從別處抄來的。
遐想「人類(意識)」的起源,以及「機器(意識)」的去途 ……… (摘自王爍,「為什麼我們總是看錯人」)
機器人終將獲得意識
1 機器人寓言
如果你想親眼看到一萬年後的地球,唯一的辦法是休眠。你爬進休眠艙,然後在西元 12016 年醒來。
可是,問題沒這麼簡單。休眠艙需要經受萬年考驗,要保證能源供給不斷,要能經得起環境災變,如果受損還得自我修復,數不清的考驗,它都要能應付,否則你就永遠睡過去了。
找個最理想的位置,有陽光、空氣和水,以及維繫休眠艙所需要的所有資源,然後定在那裡,行不行?
這不算好辦法,一萬年間,地震、海嘯、隕石撞地球,這麼長時段中,風險想想就知道沒法能靠譜地預測。人算不如天算。要不然,萬年一遇的事情怎麼總是在發生?福島核電站怎麼會發生洩露?天津港怎麼會發生那麼大的爆炸?
無法預測未來,那怎麼辦?
製造一個能感知外界、回避風險、尋找資源的機器人,把休眠艙放進去。
說到這裡,你應該明白點了。不動,能動,是從自然界複製而來的兩個策略,前者是植物,後者是動物。
造這樣的機器人很難,比你想像的還要難。一萬年裡,你一開始給它下達了“讓我活著”的指令,然後便一直沉睡,不能給它臨場指導,所以,你的機器人必須能夠自己制定策略,“知道”如何去尋找資源,如何轉移到安全地帶,如何預判和回避危險。
這些你不可能都提前想到,就算想到一部分你也不能事事都提前準備,你準備不起:所需資源太多,太笨重,更不能適應環境變化。
挑戰不止於此。
未來一萬年不會只有你的那個機器人。有許多人也想看到一萬年後的世界,可能有許多機器人彼此競爭或與人類競爭。你的機器人得具備與其他機器人競爭和合作的能力,合縱連橫。
最終,你的機器人會表現出自運行的能力。休眠中的你不能即時控制,機器人在保證你的生機這個最終目標之下,根據環境變化,會自己衍生出許多次生目標,一旦允許機器人從最終目標中自己衍生出次生目標,衍生就意味著脫離,脫離於當初的目標。
不忘初心,何其之難。
允許機器有相繼決策的自主權,那麼它一定會超越你的預想範圍。阿爾法圍棋戰勝李世石的招法,它的設計者們可下不出來,他們只是設定了演算法,然後跟我們一樣驚歎于阿爾法在棋盤上表現出來的“自主”構思。
講到這裡,你終於明白了。上面講的機器人不是別人,正是人自己。在演化中,基因創造出人來做它們的機器人,以保護它們在人類深處的漫漫休眠。
這個故事,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裡講過,丹尼特在《信息泵》裡也講過。
人是基因為了自己生存而造出來的機器人,但在基因不得不讓渡的自主決策空間中,人類演化出了自由意志。我們作為人的利益,與“造物主”基因的利益,走上叉路。從基因賦予人類學習能力,授權自主決策的那一天起,這就是註定的結果。
2 短期只是人類換工作而已
現在談論人工智慧(AI)取代人,還太早。
在 AI 獲得意識之前,它就只是人的一種工具,只不過這種工具很特殊。以前的工具,如汽車,能跑但只能跑,你要它採礦它做不到,得另外造。今天的阿爾法已經是通用 AI ,可不止能下棋,很快就會看病。
就連大家談得比較多的工作競爭這件事,也基本是假問題。
新工具不會減少人類的工作機會,只會改變人類工作的方式。有一些工種會消亡,有一些工種會增加,能力固化難以調整的那些人,會付出代價,但這主要是人類內部之間的博弈,AI的進步暫時只是個扳機,還不是主角。而且肯定會帶來極大好處,人類的閒暇會增加,但人又是一種永遠閑不下來的動物,沒有閒暇就沒有發明,誰知道人會折騰出什麼新東西來呢?
人的創造力將與 AI 的演化賽跑,勝負至關重要。
3 機器終將獲得意識
長期中,AI終將獲得意識,只要人類給它的使命越來越開放,越來越籠統,包含著越來越複雜的權衡,以及越來越充分的授權。
作為一個封閉有限遊戲,圍棋存在理論上的確定解,但阿爾法圍棋不是求得了一個確定解,它是在一個最終目標下,自己制定策略,自己權衡,自己做決定。阿爾法圍棋戰勝李世石,是里程碑式的一步。
前面講透了,人類獲得自我意識,最初也是這樣的,只不過花了數百萬年時間,而如果從生命出現至今算,花了數十億年。人類是很特殊,但說到底不過是一堆碳,碳可以,矽為什麼就不行?
Jim Ling:這篇文章由 王爍所寫,原發表於微信公眾號“ BetterRead ”,後收錄於「為什麼我們總是看錯人」一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