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復原  身體的回歸路

文 淩坤楨(刊登於中國保健營養 2013年7月)

壓力與創傷,是生命中難以免除的挑戰

 

最近一檔新聞節目做了總結,到目前為止,我國已發生23次5級以上地震。連日的陰雨天氣引發了多地的洪災、泥石流等。災難之後,我們要問那些遭遇各種災害的人們現在安好?他們失去家園和親人的心是否已恢復平靜?

 

的確,我們一生中不管是自己的或身邊的親友,總免不了會遇到創傷——幼童的跌倒、受驚嚇,意外事件的傷害,遭逢生離死別或天災、人禍,乃至各種非預期的意外事件,和生活中層出不窮的壓力事件……

 

只要事件發生的當下及隨後,無法適度地因應那些情況所帶來的身心影響,都有可能形成創傷以及相關的身心症候群。越是早年所遭遇到的創傷,其影響越深遠,但同時也隱微而難被察覺,導致人們得忍受著莫名且長期的身心折磨。

 

外在的事件或許已經被我們遺忘,但這些事件所帶來的衝擊,以及對身心系統的影響卻不見得會隨著遺忘而消失。這些未完成、未曾經過身心系統充分消化的衝擊都可以稱之為創傷事件。

 

什麼是創傷

 

    最近的研究認為,創傷不是疾病,也不是失常,不是某人的心理承受度低或不夠堅強,而是一種個體在遭遇或大或小威脅時,身體本能動員的能量無法適當釋放轉而被凍結封鎖在內的情況。換句話說,它是生理性的!

 

 創傷指的是人們在面對巨大的威脅、壓力,或無法承受的情況後,出現的讓人備受折磨的不良症狀。生物體遭遇到危險時,會啟動防禦能量。身體動員了強大能量(主要來自於壓力荷爾蒙和神經自主反應)用以逃跑、抗敵或是舉起重物來救人。若這些“應釋放的能量”受阻無法全然開展而仍停留在體內,就會進入了創傷內化的機制─原本用以逃跑求生、防禦抵抗的能量被封鎖在體內,形成癱瘓凍結”。當殘餘能量未能適時消退時,它會干擾神經系統的運作,對身體、心智與心靈造成破壞,這也就是創傷症狀。

 

創傷經驗殘留在神經系統與細胞層次,使得個體很容易再次被激發!這解釋了為何有人長年遭受創傷的生、心理影響,包括一些痛苦經驗和折磨人的身心症狀。它會人反復發作,除了莫名的疼痛與身體不適之外,創傷的三類反應狀態:經驗重現、焦慮亢奮與過度警戒、麻痹空白與恍神等,常讓人活在折磨裡。

 

創傷的症狀

 

以下是常見的創傷症候群:

﹡莫名的身心疾病。常頭痛、偏頭痛、頸部與背部的問題

﹡皮膚問題、消化問題

﹡免疫系統的問題、內分泌的問題

 

﹡容易受驚嚇

﹡過度的警戒感(常在一種不安、緊張的狀態)

﹡容易恐慌、焦慮、害怕(但並不是來自具體的威脅事件)

﹡無法控制地經常出現某些畫面或過去的記憶

 

﹡情緒容易放大,或起伏劇烈(像是突然暴怒或哭泣)

﹡懷有羞愧感(覺得自己很差,沒有價值)

﹡過度害羞、怕人、怕展現自己或被看到

﹡情緒的感受和反應都很少─好像失去感覺、漠然

 

﹡容易倦怠,感覺沒有生氣與活力,注意力渙散或內縮,對事物的興趣低落

﹡壓力來臨或事情一多就容易呆滯、空白、無力

﹡睡眠很不好

﹡很容易健忘、失憶

﹡常發生空白、晃神的狀態(彷佛空掉了,人飄走了)

﹡有躲避、回避的行為(要避開一些活動、地方、或人群)

 

﹡有上癮、強迫症狀

﹡沮喪憂鬱。有不好的念頭。

﹡覺得沒有能力去愛,無法與人連結(意願與能力)、無法接受和給予人際間的滋養,好像心是“空”的。

 

﹡容易衝動,以及招引危險發生

﹡會自我傷害─包括身體的自殘

﹡經常想到死亡

 

由於創傷最初是一種生理現象,影響我們的身體和本能反應,之後它的影響將會擴及心智、情緒與心靈。所以療愈的關鍵不單在於心智,也在於身體。

因此,淩坤楨認為,創傷在身體,療愈也在身體。

 

復原之道,向動物學習

 

但為什麼大自然裡的動物不會有創傷(或壓力症候群)?非洲草原的小羚羊每天都活在各種生存威脅之中,但牠不會有焦慮恐懼症,不會憂鬱或做噩夢。

 

發現頻道有段視頻能夠說明這一點。草原上有一隻灰兔在吃草,鏡頭轉到不遠處,有條蛇正慢慢爬過來。但兔子一直沒發現,直到那條蛇來到牠身邊。突然間小免子像木頭般僵住不動,彷佛沒有生息。

這是動物的假死狀態。接續之前所述的概念,動物維生本能使得牠們在遭遇危險時會分泌壓力激素,以準備逃或應戰;而當牠不能戰也無法逃時,就會僵住,彷佛凍結了(freeze)。就像鏡頭上看到的,在蛇接近的那一刻,兔子突然僵住了─稱之為“癱瘓凍結”或“僵直性假死”。

 

這段影片特別的地方是那條蛇不知道為什麼就滑開了,當蛇離開後,兔子全身快速地顫抖了一陣,之後跳著離開,彷佛沒事般繼續覓食。

麻痹、凍結、僵直,以及隨後的抖動、顫抖,大自然讓動物有一套自發的釋放創傷能量的本能。這就是動物不會有壓力症候群,不會有焦慮、憂鬱等各種創傷症候群的原因!

 

顯然大自然讓動物有個完美的機制能夠應付威脅壓力,並且不殘留在身上形成創傷症候群。但人類卻不能“以動物本能性地釋放”,以致積累壓力和創傷。

 

傾聽與信任身體

 

但人類也是動物,我們的身體,承襲了億萬年以來演化的智能。

身體本能地維持一種有機體的舒適與平衡。可以說身體自有一套調整與療愈的機制。

孩子睡覺時會翻動身體,你可能看過孩子有各種奇怪的睡姿,那往往是成人難以持久承受的姿勢。有學者認為這跟他們在發育期間身體下意識地要調整脊椎有關,這是他們身體所需要的。

貓犬類的動物睡醒後會壓低脊椎骨,伸展前後腿。我們在案頭敲打鍵盤一段時間,中斷工作時也會“不自覺”地伸展肩膀和上背。這些都不需要意識的頭腦去指使行動,身體本身就需要就想要,它自然能行。

 

創傷的復原

 

壓力與創傷的復原,就是要讓身體“自然而行”。這在動物來說完全沒有問題,但人類習慣在遭遇到身體(不舒服)的感覺和(負面)情緒來的時候,會傾向“逃開、壓抑、否認/漠視、替代/轉移注意力、想要矯正它”等反應模式。這就阻斷了自然釋放的流程了。

淩坤楨會鼓勵學員,對於身體的感覺和反應,採取察覺、接納、釋放與消化的原則,簡言之,就是傾聽身體的感覺、信任它的智慧,任由身體去做它想做的。

當人們可以靜下來,展開精細的“身體覺知”,就可以發現身體有許多感覺和動能,像是自發地想要扭動身軀調整姿勢等,這就是一個好的開始。

在釋放殘餘能量過程中,有些學員的身體會震動與顫抖,往往細微到旁人難以察覺的程度。這些能量釋放的方式常包括肌肉輕微抽搐(肌肉細部顫慄與抖動)、打嗝或自然地深呼吸、頭肩臂想要轉動,體溫的變化、流汗、發抖顫動等。

 

如何讓身體復原壓力與創傷

 

那麼如何讓身體能夠開展這種復原的能力呢?淩坤楨提到了三個原則:

1.慢下來與靜下來

2.回到自己

3.尋找支持與建立連結

慢下來與靜下來,我們就能真正地與自己在一起,並且注意力回到當下和身體,而不是一種逃離或掩蔽的“往外忙碌”模式。

淩坤楨對於有強迫症狀或上癮行為的來訪者,有時候會帶領一個“放慢動作與覺察”的練習。把一個慣性的強迫或上癮的動作,像是慢速播放的視頻,在慢中升起覺察──自己正在做什麼?做這些真正能帶給自己什麼?

回到自己也就是回到身體。有兩種簡單的作法。回歸中心:注意力在自己的身體重心(丹田、雙腿);以及根植大地:感受到與大地的連接,踏實地站在地面上。

“回到中心“可以是一種身體體驗性的操作─讓呼吸到達小腹(氣歸丹田)。它也是一種身心的”經驗“狀態:當你抱起一個小嬰兒的時候、注視著一朵花的時候、當看著滿天星斗,或者從事一個自己很喜愛會忘我的活動的時候。這些時候,呼吸都會自然的變深而均勻。

“根植大地“的狀態往往跟”回歸中心“一起,當呼吸自然地深長,且雙腿感覺到大地。練習時可以注意到雙腳在地板上的觸感,以及感受到身體(特別是下半身)的重心。大地、椅子或任何一個能夠支撐你的平面都是你的”地基“─這也意味著你身處在一個提供支援的場域裡。

人們受到創傷後的感覺常常是“惶惶然“、”無所依“,身體緊繃、僵硬以及封閉,紮根的感覺能讓人感受到外界的支持─大地、椅子支撐了你的體重,甚至空氣也在提供生命必需的支援。

相對於“無依“與”惶然“,紮根可以建立與外界的連結感,並且真實地感受到身體的存在與踏實。

 

(凌坤楨作品,引述或轉載,請註明出處及原作者。)

回目錄頁
分享此文章

啟程:打開心靈劇場的後台

© 2021 AQUARIUS Desig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