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大師心法--啟示2‧想像成功與打造心靈地圖(上)

催眠是什麼?

催眠能做什麼?

讓人眼睛睜不開、產生幻覺?或者全身僵硬像鐵板般地架起人橋,上面還能站上幾個人?

我認為催眠的價值在於讓人行為改變、達到成功目標,去除恐懼與內在阻礙─清理來自於過去創傷的影響。
我們第一回合提到了一些讓人健康的催眠,
這次來談談催眠師的第二個概念和操作方法─同時也是催眠讓人改變的基礎。
這回合也會提到催眠對孩童的幫助,以及對孩子來說最簡單的催眠法。

上一篇現代醫學催眠之父艾瑞克森17歲那年因為小兒麻痺症導致全身癱瘓了,他透過回憶與想像,重新喚醒身體肌肉的運作…
他開始搜索記憶,找尋最喜歡的動作,最喜歡的感官感覺,他也想像自己像猴子一樣靈活爬樹,想像手掌與手指抓住樹枝的感覺,還有爬上樹幹,攀上樹頂時,腰要怎麼用力、腿要怎麼支撐…

艾瑞克森運用想像力─想像著自己能夠活動的樣子─讓自己的運動神經和肌肉日漸康復。上篇提到我的學員運用催眠喚醒她那「醫師判斷機率極微」的昏迷哥哥,也是做了大量的想像引導─童年一起經歷的田野奔跑、海星與蚯蚓的細胞再生、帶家人出國旅遊的計畫…傳輸進她哥哥的潛意識心靈。

透過想像力,促成復原與改變
想像力會激起生理反應。所以我們看恐怖小說驚悚情節心跳會加快。心理神經免疫學(Psychoneuroimmunology;PNI)用心像法來幫助健康與療癒(想像腫瘤細胞變小);傑出的運動員都需要接受心理訓練(mental training),其中一個重點就是心像練習─可以說是運動員的自我催眠訓練。

提到催眠,有一個「檸檬測試」;通過形容檸檬,(以激發聽者的想像)而使人分泌口水。催眠師要練習帶有豐富想像力的語言暗示,作為引導:
想像你手上拿著一只青嫩的檸檬,用點力道壓擠一下,感覺到裡頭的汁液…拿把水果刀把這檸檬切開,檸檬汁流出來沾到你的手,掰開來看檸檬果肉的色澤,再用點力擠壓這切開來半顆的檸檬…
催眠,在定義上,是一種變動的意識狀態,身心容易因為暗示而改變。「想像」是進入催眠的好方法。傳說中曹操的「望梅止渴」典故就是用形象想像來激勵士兵──換個角度來說,這群士兵的暗示度接受也挺高的。

孩童的心智常處於一種慢速腦波(α波)的狀態,他們有豐富的想像力,因此對孩子來說,導入「催眠狀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透過想像。但也因為他們容易受到外界的暗示,而形成負面的影響。我有時會聽到一些學員提及,他們的孩子在睡前看了恐怖電影或一些驚悚的鏡頭,會做惡夢,白天也容易浮現那些畫面而驚嚇。有位學員還說小時候因為長輩說了一個鬼故事,到現在她對某個東西還很恐懼。

以神經語言程序學NLP的觀點來說,恐懼症就是引發恐懼的刺激物在腦海裡的「想像畫面」的作用。本篇後段會提到一個害怕老師因而懼學的孩子─她想到老師的臉就會發抖,我的學員用催眠的方式解除了她的恐懼(做法是引導到催眠的狀態,然後改變腦海中的老師畫面)。

這個取向認為,恐懼症就是一種「催眠」現象,而我們再次導入催眠來『解催眠』。

引導想像是進入催眠的好方法
運用想像是進入催眠狀態最好的方法─這句話是澳大利亞的舞臺催眠大師馬丁.聖.詹姆斯(Martin St. James)說的,在他的書上第一章。我看他的催眠表演視頻,確實都是使用想像法來引導人進入催眠。

他會先讓一大群志願上台的人做一系列的動作和想像:
雙手緊握在一起,想像這雙手緊緊地融合在一起像是一整塊鑄鐵;
想像自己是工地挖土鑿洞的打樁機,不停地鑽地;
想像自己是一棵樹,來了一隻小狗對著你尿…
很熱很熱,熱到流汗,熱到要脫掉一件外衣;很冷很冷,冷到發抖,冷到搶旁邊人的衣服,冷到整個人都窩進旁邊人的懷裡。


在每個階段馬丁會篩掉部分無法深入想像的人。所以這是一個高明的測試-篩選-訓練的過程,最後留下催眠感受度最高的一群人。當到達最後冷熱溫度改變的階段,也已進入了真實的催眠狀態。以幻入真,從「想像」到達「進入催眠」。

舞台催眠表演重要的是篩選出完美的受試,這種多層次的篩選與訓練過程也會讓受試越來越深入。就像我們在第一回合說的,催眠師以一系列的鋪陳引導,通過一個又一個的有效說服 convincer,讓受試進入越來越深的狀態裡。要求受試專注地融入想像以進入一種身心變動的狀態,是傳統催眠的入門操作手法。可以說,當受試想像「成功」了,進入催眠(「變動的意識狀態」)也成功了。

想像『成功』
想像力是導入催眠的好工具,催眠師則要有讓人「想像成功」的能力。

催眠師引導受試,不只是「進入想像」,而是要「想像成功」!艾瑞克森想像自己能重新走在農場、再次攀爬到樹上;上篇提到的妹妹在昏迷哥哥的耳旁描繪著哥哥在康復之後的景象:帶家人出國遊玩。

這裡的關鍵字有兩個:想像(畫面)、成功(達成目標)。

『想像成功』為何重要?人類的心智系統是一種目標導向的設計。要能「看到目標」「看到完成的的景象」才能激勵動機,且高效地整合所有資源協作。簡單地說,一個具體的標的才能啟動「導航系統」。

有個例子。有位史上第一個橫渡英吉利海峡的女性,首度挑戰游卡塔林纳海峡時,出現一個巨大的阻礙──在濃霧中她看不到岸邊。最後筋疲力竭的她放棄時,只離岸邊半英里──但當時她不知道!她對記者說『我不是為自己找藉口。如果當時我看見陸地,也許我能堅持下來。』(連接「目標要看得到」)

目標要看得到

這個動機激勵與導航系統,是以「圖像」的型態在心智裡運作─就是英文vision這個詞。「夢想板」和「影像化心想事成」visualization 技術,「企業願景」(馬雲喊出公司要活102年,跨過三個世紀。)…都是導向未來的(成功)畫面。銷售話術裡有一個「假設成交」的概念──業務員心裡要有著「顧客已經把商品買回去」的畫面,並且把這個想像傳遞給顧客。
這些「想像成功」的畫面,能激勵你。(換個詞:『潛意識地影響並驅使你行動』)

催眠師要能讓人「想像成功」──一個達成的狀態,成為腦海中的具體圖像。
這種目標激勵,以及導航整個系統協作的機制,在催眠狀態下,會進入「自動化」反應──亦即電腦程序啟動了!。

二十年前我在高中服務,有個高三的學生來諮詢。他讀書沒有動力,晚自習的時候書本翻在眼前,一個字也看不進去。當時我的諮詢有三步驟。首先確認他的目標:一所重點大學;接著強化動機:讓他想像考上大學的情景,場景細節描繪得非常精細且令人興奮,再讓那個影像擺放在腦海裡的正前方(vision),又大又亮麗;最後我使用「彈弓法」─讓那影像縮成一顆發亮的寶石,再快速地彈入他的額頭中間點。後兩個步驟他已經進入了催眠,每次發射彈弓時他就全身一震。完成後他滿頭大汗,全身發熱,電麻麻的。

隔天我去參加三天研習,第四天回來同事說那孩子每天都過來找我。喚他來時他一臉疲憊,說每天睡不到三小時。那次諮詢後他很興奮,自發地讀書,晚上倦了關燈躺床要睡了,突然「眼前一亮,那個大學的情景一直在眼前閃,我又睡不著了,起來讀書到凌晨三點多,連續三天了──身體很累了但心情很亢奮。」

那時我完成了NLP和催眠術的學習,光顧著運用催眠來強化動機,忽略了「時間向度」─他還有大半年才要考試,這樣的方式難以持續呀!我加上時間線技巧,把影像放置在相對的時間位置上。他才放鬆下來,同時也維持著「考上大學」的動機目標在前方!

用神經語言程序學NLP的話來說,這個技術激活了神經系統。(中了彩券的人,興奮到整晚睡不著,也是腦海中的畫面縈繞不去。相對的,恐懼症患者,則要反向地消除腦海中那些惱人的畫面。我們下篇會提到相關案例。)

觀想成功景象,其實就是一種自我催眠。有位學員經常在生活中使用催眠,她寫來的心得裡提到,她代表公司參加競標時會先「觀想自己成功中標的景象」(結果連續七家都得到第一);兩個月裡減去九公斤重量(設定潛意識目標後,經常浮現做運動的畫面)。她連教養孩子都用上催眠──把催眠暗示放進跟孩子說的睡前故事裡。(「暗示植入」的概念我們將在催眠漫談系列第四回合談到。)(點閱『看到自己成功的模樣』)

導航系統:目標、地圖與路徑
我一個心理研究所博士班的好友,博士論文拖延了好多年無法完成。這位專精於認知行為治療法的朋友,為自己做了很多的功課卻沒能改變。後來他去找我的NLP的老師─現居住高雄的王輔天神父。
據他描述,神父跟他說的話不多,只做了三件事情。首先,讓他描繪現狀;再來讓他構想論文完成時的景象;最後帶一個催眠,跟他說一句『現在允許這中間的過程,讓你的潛意識帶著你自動進行……』

他當時在一個入神 trance 的狀態,兩幅影像(起點與終點)之間不斷地浮現一片片的畫面,最後整個貫串了,像是電影完成了每個分鏡。他感覺到一種身心的釋放與篤定感。回家之後行動力起來了,論文順利在期限內完成。他說,『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就如我心中預期的一樣!』

NLP最重要的概念是「地圖」。在地圖上有了起點(你的現狀)和終點(你的目標),路徑就產生了。「以終為始」,真的是成功人士的七個習慣之一(科維)。在NLP模式的諮詢與教練工作裡,建立關係和釐清「所欲結果」非常重要。整個工作的重點不是施加一個技術讓人改變,而是協助來訪者釐清他真正想要的結果是什麼。催眠的好處是在潛意識深層領域裡,彰顯這個「成功形象」,讓改變的意圖邁開自動化的路徑。
一個好的目標設定,是一個清晰的地圖,當目的地清楚了,自然就有了路徑。像【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一書所說的「當你真心渴望某種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協力來幫助你完成。」

我們都具備導航系統──打個比方,有目的性地查詢一個詞彙,你會在書店飛快地翻閱,自動進入速讀與影像閱讀的狀態。而催眠師的工作就是激活這個高效的自動導航GPS。

孩子的學習經常有「地圖錯誤」和「路徑不通」兩種情況
有些時候「路徑」需要引導與鋪墊──通常是那些個生活經驗值不足、信息庫存量不大的人。比方,小孩。
是否看過這種情況?孩子學寫字,一個生字寫錯了,老師讓他罰寫幾遍。但隔天再來考試,還是錯了─寫的還是原來那個錯字。這說明了他第一次學習時所建立的(錯字)字型圖案沒被覆蓋。他會持續地寫出錯字,這是神經連結的特性─喜歡走老路。好的教學要讓他建立新連結(走新路),要讓他把正確的圖像覆蓋上去,學習的路徑才算完成。(不然,只會回到原先的錯誤連結路徑。)

(孩子成長時期有個雙腦整合階段,容易出現鏡像文字─筆畫左右相反,他們寫出的是「腦中所看的字」而非「眼前課本上的字」。因此,「更新腦中的地圖」才是正道。)

有個跟我學催眠和NLP的小學老師,說了一件特別有意思的例子。他班上有個孩子經常忘了帶家庭聯絡簿到校。他屢次叮嚀、罰站…各種方法都試過了,但孩子還老忘了帶!他學到NLP的地圖與路徑的概念後,用一個簡單的想像引導程序,讓這孩子此後都記得帶來。
他怎麼做的呢?他先讓孩子放鬆坐下,問他回家進家門先做什麼?「把書包放下,去打開冰箱、拿點心吃」…。瞭解了孩子回到家的「行為路徑」之後,開始讓孩子想像「把書包放下後,拿出聯絡簿放在餐桌上,去打開冰箱拿出點心也放在餐桌上吃。」。這個過程他引導一遍,接著讓孩子閉著眼睛口述一遍,他還特別觀察孩子在口述的時候身體有著同步的姿態(翻開書包的動作、拉開冰箱門的手勢)。
這位小學老師笑著說,這孩子天天都帶聯絡簿來了,甚至有一天校慶,不用帶聯絡簿來校的,這孩子還是帶來了。

把「要建立的行為」(帶聯絡簿)嵌入原本的行動路徑裡,成為一個「慣性路徑」──這是養成新『習慣』的方法。因為,要改變一個不良行為、戒斷一個壞習慣,在神經生理上是做不到「取消」這個動作的。(難道要用電燒法來燒灼神經嗎?)正確的方式是要培養一條新路徑,以替代原路徑。當新路徑因為強化(增強反餽)而成為優勢的時候,新的學習才算完成。
對老是忘了帶聯絡簿的孩子,說教懲罰是沒有用的;要讓他有路可走──給他正確的行為路徑,直到成為習慣(形成神經的優勢連結─自動化反應)。催眠師要讓人展開地圖並有行動路徑,對方的改變才能順利上路。

所以,催眠師的第二個啟示:要讓人想像成功─打開心靈地圖與成功路徑

人們都想要改變,但人們會卡住,問題通常在:
1.不知道要去哪裡?(沒有目標、沒有地圖,沒有導航系統)
2.不知道怎麼去?(沒有行動策略、可行路徑);以及
3.內在干擾─錯誤的地圖,及自我阻礙─無法行動(害怕成功、認為自己不值得擁有)──第三點我們談到【催眠治療動力改變模式】時再說。

催眠師要能讓人想像成功,打開他的心靈地圖與成功路徑。以下是催眠引導能做到的:
讓人看到目標、看到未來、看到更大的地圖、建立導航系統(激勵與導向),以及更改錯誤的地圖:自我干擾及恐懼症─例如孩子因為怕老師而不敢上學…
這些我們下篇來談。

***************************************************************
【催眠漫談系列】與您聊聊關於催眠的「一種態度」,以及由此衍生的「一套方法論」。
【催眠漫談系列】後續預告:更有效率地讓人進入催眠並得到改變...
第一個啟示:催眠師是信心的載體;也能讓人『心念設定成功』
第二個啟示:如何讓人擁有「成功的心靈地圖」
第三個啟示:同時跟來訪者的兩個心智系統對話。
第四個啟示:如何使用多層次的暗示,包括在睡眠中。
第五個啟示:省力與不對抗原則─優雅地讓人自動進入催眠

(凌坤楨作品,引述或轉載,請註明出處及原作者。)

回目錄頁
分享此文章

啟程:打開心靈劇場的後台

© 2021 AQUARIUS Desig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