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大師心法--啟示2‧想像成功與打造心靈地圖(下)

上篇提到,人們都想要改變,但無法如願,原因在於:

1.不知道要去哪兒?(沒有目標、地圖、導航系統);
2.不知道怎麼去?(沒有行動策略、可行路徑);
3.內在干擾─錯誤的地圖,及自我阻礙─無法行動(害怕成功、認為自己不值得擁有)
。內在干擾的部分我們留待【催眠治療動力改變模式】時再敘。

催眠師要能讓人想像成功,打開他的心靈地圖與成功路徑。通過催眠引導能做到:

讓人看到目標─並且激勵行動;
看到未來─找到自己人生方向與激情;
看到更大的地圖─跳脫框架限制、升高視角維度;
建立導航系統及自動化行為路徑─養成成功習慣;
以及更改錯誤的心靈地圖─包括自我干擾(負面信念)及恐懼(創傷連結)

擴展心靈地圖: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

以神經語言程序學NLP的概念來說,一切都跟「心靈地圖」有關──人們的困擾在於有一個過時、無法妥善應對當下挑戰的舊地圖。舊地圖形成於早期的教養環境和童年經驗。打個比方,當新城鎮興起,我們憑藉老地圖,當然找不著路。除了要更新地圖之外,催眠師認為「潛意識裡具有『改變所需』的資源」。因此介入的理路是:引導來訪者到催眠狀態,擴展與調整他的心靈地圖,以及取用(access)資源。

以下案例:因被霸凌而不上學的青少年,與父母冷戰鬧脾氣的少女、在醫院看到怪異景象而怔忡不安的大學生、害怕老師害怕上學的小女生。都可以用「調整擴展心靈地圖」來協助。使用的潛意識技巧有「未來時光」(時間線技巧)、升高維度轉換視角、心靈長廊、多門之屋。
(若是因為童年創傷而致的恐懼症和心身症,留待後面【催眠治療之動力改變取向】的回合,再說案例和方法。這類個案需要釋放創傷凍結能量,並重組記憶經驗。)

進入未來看一眼

兩個月前,有人跟我賀年,附帶一條新聞連結。他的孩子在美國讀書,參加了校內的演劇和合唱表演,出去參賽還得了獎,接受校長表揚。我看到照片上孩子的笑容,想到一年前跟他談話的情景。

這孩子中學時因病休學,復學後編入不同班級,適應不好還遭到同學霸凌,心裡就不情願上學,整天宅在家裡上網打遊戲,父母愁得很。找了心理專家,還去上了些家長心理成長課程,。正好一個機構邀我做催眠課程,課前在當地大學教育學院會議廳裡做一個催眠公開課,他們全家都來了(估計孩子的老爸許了啥獎勵硬是把孩子拖來聽講)。

隔幾天孩子願意來跟我談話。說我在台上做演示的時候他也進入催眠,還說他奶奶失眠好久了聽了演講連續幾天都好睡之類的。看來孩子也相信催眠─「意願動機」在治療關係中極其重要,權威信任關係算是建立了。

一般被父母押著來的青少年,「信任關係」和「求助/改變意願」至為關鍵。這兩樣搞不定,什麼技術也使不上──畢竟催眠不是操控心智,而是一種合作關係。

還記得他爸爸請我為他孩子做諮詢的時候,說了一堆孩子的情況。幾歲幾歲發生什麼事情,現在有哪些行為讓他擔心…
他家已經安排要送他去美國讀書,也申請通過了一個不錯的中學,孩子有焦慮模式:每天睡到中午、整天待在電腦前至少八個小時、父母交代出國前的必要準備工作他都擱著不動、父母叨唸兩句他就發脾氣…

想想也不容易,初中的年紀,在家呆了大半年沒上學,眼看再一個月就要隻身去美國,青少年無法很好地梳理這些內心的各種紛雜。

帶著禮貌與同理心聽著。我比較好奇面對孩子時,可以從孩子那兒得到什麼信息。我已經學習著把家長數說的「問題」先放置著,要在真正的來訪者來到跟前時,建立關係、收集資料。

我沒有從(他父親交代的)「問題」切入。閒聊一會兒,感覺就是個特單純、很苦悶的好孩子。由於先前他已經體會了催眠狀態,我帶了一個催眠引導之後,就直接帶領他探索未來地圖─讓他走時間線一步步邁走向未來。他走到一年後,笑了。跟我說他看到他在美國生活的一些情景,感覺自己特別有力量。整個神情鬆開來了。

更大的地圖

另一個爸爸押來的高中女生,跟家人的關係不好、常鬧脾氣、頂撞父母─這也是做父親的說的。又是一個非自願個案─只見她被帶進來時臉色不善。她父親離開之後我與她閒聊一段時間,然後說:『你老爸硬把你帶來,很煩吧?』『是啊。』接著就從這個「煩」開始聊起。讓她提到在家裡種種不舒服,媽媽怎樣、爸爸怎樣。(我一邊在心裡建立了「場景」)然後請她回想家裡的情景、爭執不快時爸爸媽媽和她所在的位置,我讓她像是看電影一樣地,抽身在一個距離外去觀看自己和家人的互動模式,表情和姿勢…。這是一個轉換視角的想像練習─讓那女孩跳脫自己的觀點,分別從外在客觀的第三者,以及進入父親與母親的角色位置觀點去看(這是一個融入想像所做的換位思考)。(我會說:「進入爸爸和媽媽的位置,看到眼前的女兒在生氣的樣子…,有什麼感受?」)

過程中我不提任何要她接納或同理父母的話─說教說理是沒有用的,在關係中,人們需要的只是真正去看見彼此。我讓她有充分時間進入不同的角色去觀看。一段時間之後她眼睛濕濕的。我沒和她多談什麼就讓她回去了。幾天後她父親來電話說孩子有很大的改變:早上出門跟父母道再見,在家裡主動幫媽媽洗碗,不再頂嘴情緒也穩定很多。

讓人看到更大的圖像,展開更大的地圖。陷入困擾時,人們的焦點只會在自己身上─自己如何地受傷與受害…,這會失去了大地圖,無法看清關係裡頭更全然的樣貌。

當一個人不再只是以自己的觀點看事情的時候,在人際關係時總是有著比較寬厚的視野和態度。NLP認為,當人們「地圖」改變了,世界也就跟著改變。
當能夠看到更大的圖像,就能跳脫出現在的問題圈。像那個初中要出國的孩子,我引導他看到他的未來,而不是處理眼前的晚睡不學習打遊戲等等「問題」!

新手諮商員常有的誤區:

1. 掉進問題圈。失去大圖像。
2. 平面維度的「消滅問題」思維。
3. 缺乏地圖擴展的概念。


新手心理諮詢師常見的誤區是掉入了問題的泥淖。頭腦就會想方設法幫來訪者找答案、給建議─一心一意在「解除問題」。人們太容易被問題的擾人症狀吸引了,賴床?搞來兩個鬧鐘!網癮?拔掉網線!與父母鬧意見?曉以大義訴諸倫理親情與道德!拖延症?學習時間管理!這是「問題-解決」模式的思維,讓人無法清明地探究問題的根本原因,也難以全局、大圖像(big picture)地觀看。無法讓我們跳到更高維度去思考。

「問題思維」的謬誤

舉例來說,對抗(第三世界國家)貧窮和飢餓的傳統方式一直是投入大量的金錢和食物到貧窮地區,多年來成效不彰。為何?貧窮是一種症狀,貧窮真正的根本原因是欠缺一套有效的經濟、行政體系,讓人們得以自給自足、效率分配。

再如吸毒上癮的問題,如果向來的認知都是錯誤的呢?

《Chasing the Scream》的作者哈里Johann Hari 在 TED的演說「你對上癮的所有認知都是錯的」,在TED網站至今已有458萬觀看次數。Hari指出,一般大眾對於「成癮」的認知是錯誤的。人在持續注射海洛因後,會對它產生依賴;但是,這卻不能解釋為何二乙酰嗎啡(海洛因學名)使用在醫療時,沒有出現成癮現象。
他說,20世紀對毒癮的研究建立在老鼠實驗上,科學家將老鼠關在籠裡,給予白開水以及混入海洛因或古柯鹼的水2種飲用選擇,結果都顯示老鼠對毒水成癮,不斷吸食直到死亡。
但是,心理學家布魯斯亞歷山大(Bruce K. Alexander)質疑實驗設計有問題,因為老鼠關在籠子裡,除了吸毒就無事可做。因此他將籠子改造成擺滿玩具、有許多同伴、可以交配的「老鼠樂園」,經過一系列實驗結果,所有需求都被滿足的老鼠,極少去飲用毒水,更沒有一隻成癮。
類似的研究結果也顯示在參與越戰的美軍身上。這些年輕人被派到危險陌生的戰場上,有高達2成軍人吸食海洛因,越戰結束時,政府單位和社會學家十分憂心,大批成癮的青年返鄉後,會帶給社區許多問題。但是根據追蹤結果,95%美軍回國後停止吸毒,這代表成癮不是化學因素,而是牢籠(cage)的關係。
他呼籲,社會要重新思考「成癮」這回事,當人失去與社會的正常連結時,只能將心靈寄託於別的事物上,可能是手機、遊戲或者毒品。他說,近一個世紀的掃毒運動成效不彰,因為我們並非致力於協助毒癮者重返社會,而是將他們視之為「意志不堅」「有心理問題」,所做的是想方設法─可能基於良善的動機─要去除其「癮」。(註1)


從處理飢荒、毒癮,以及上述兩個青少年的例子,可以知道,太固著於「明顯可見且令人擔憂」的問題,反而會失去了大圖像,迷失在「越用力處理越糟」的泥淖裡。
「消滅」問題的思維,無法帶來真正的解方──因為沒能先釐清與探究「真正的問題」。這有時需要重新定義問題、解構問題,甚至跳脫問題。

以那位要出國讀書的孩子為例,工作的重點不在於教導他如何抵禦霸凌,也不是處理他目前的怠惰懶散,或甚至讓他傾吐他的焦慮;是讓他找到自己真正的學習熱情並且有方法與路徑取得成就─這才是真實自信感的來源。
因此在NLP模式的教練諮詢工作裡,建立關係和釐清「所欲結果」非常重要。而催眠的好處是可以在潛意識深層領域裡,彰顯這個「成功影象」,讓改變的意圖走向自然發展的路徑。

為何助人者容易陷入「問題」?

現在我想談談助人者的部分。(一般而論)專業助人工作者在「診斷、分類、處置案主問題」的養成訓練較多;但自我觀照(往內覺察與清理)的訓練,與歸於中心(centering)的訓練則相對地少。這讓助人者很自然地去「解決明顯可見的問題」。
再者,我們很難不注意到擾人的症狀。「受苦」很有力量─它會吸引注意力,因為太令人不舒服了。當有人們擁有「受苦」的感覺時,往往心思都被占據,這讓人產生一種有目標、有動力的感覺,驅動人去尋找解脫痛苦的方式。這也給人一種自己有力量的感覺─正在為自己做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我正在為我自己的生命負責。」)

關注案主的受苦,會讓諮詢師被捲入─因為我們也想要為他做有力量有價值的事情,這使諮詢師可能失去自己的中心,陷入「拯救」案主的狀態。
此外,有些諮詢師無察覺地把注意力放在「自我重要感」上──擔心自己「無能」「無價值」。(「我要能幫到他!」「我要有效能。」「幫不了他我就失敗了。)
但治療師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避免被捲入案主的痛苦之中,保持歸於中心—這不意味著要冷漠,而是要維持一種清明的看見─來訪者來求助就是他無法做到這一點。

信任潛意識,取用資源

除了避免掉入「問題泥淖」之外,使用催眠的意義就是相信潛意識。

再說少年艾瑞克森的故事。
全身癱瘓但一心想要痊癒的艾瑞克森,意識層面的他並不知道怎樣能康復,但他相信他的潛意識知道,所以他讓自己的頭腦和身體放鬆下來,向著潛意識深處說『我有一個想站起來的目標,請你幫忙,給我指引。』 潛意識果真給了他答案。在全然放鬆的狀態下,他的心中映現出一幅畫面:他兒時摘蘋果的一個畫面。他兒時的確曾這樣摘過蘋果,當時他非常快樂非常享受。
這個畫面是那麼地細緻,他的手緩緩地伸向樹上的蘋果,似乎被分解成了一系列的細小動作,而他只是全然放鬆又非常專注地體驗每一個細小的動作中手和身體的移動。這個畫面不斷在他心中播放,而他也不斷去體驗每一個細小動作中身體的感受。

幾個星期後,這一畫面中牽扯到的肌肉恢復了輕度的行動能力─它們可以做這一畫面中的動作了!接下來,他不斷重複這個程式:每當想達到一個什麼樣的康復目標時,他都把自己交給潛意識,請潛意識幫自己一個忙,而潛意識也總是不斷映現出各種各樣的答案,它們可能是類似摘蘋果這樣的一個畫面,也可能是一個意象,或者是其他,但都能指引他達到康復的目的,而在這一過程中,他只須積極地聽從潛意識的指引。

他學到了:意識或頭腦中沒有答案,如果他問頭腦「我該怎麼辦?」,那麼他是找不到答案的,但每當他問自己更深內在的潛意識時,潛意識總能告訴他答案。(註2)


這是為何有人問艾瑞克森什麼是催眠的時候,他說「催眠是讓聰明的頭腦離開,讓更有智慧的潛意識進來。」
與追溯問題、找「病因」、去除「病症」的傳統取向不同,艾瑞克森治療取向是「朝向解決」以及「信任資源」的。艾瑞克森學派以及其所影響的策略学派治疗(Strategic therapy)、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olution Focused Brief Therapy)、叙事治疗(Narrative Therapy),和神经语言程序(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等,主要思維都不是「問題導向」。相對的它們關注「結果」「資源」「可能性」,是一種超越『問題』之外的視角,跳出箱子之外(out of box)的思維。
所以在第二回合裡,我們提倡「想像成功」以及「心靈地圖」的概念,讓諮詢師不再膠著於「問題」「困境」,而是朝向「結果」「可能性」以及「未來」。

遇見未來更好的自己

催眠治療訓練課程裡,學員要學會調整來訪者的心靈地圖,以及帶人穿越時光。進入未來的方式除了之前提到的走時間線之外,有一種簡潔的方式:鋪設一條時光長廊,打開未來的門,讓來訪者進到未來去看自己。
(這類似「焦點解決」取向的「奇蹟問句」(miracle question)與「水晶球問句」:『有一天,你睡覺醒來,有一個奇蹟發生了,你的問題解決了,情形會有什麼不同?這時候你會做什麼?』『如果在你面前有一個可以看得到未來的水晶球,你猜你會看到什麼?』)
但我們不在頭腦層次上進行問與答,而是使用催眠。引導來訪者進入潛意識,展開他的心靈圖像,驅動內在的能量!就像那個走到一年後,看到自己在外國讀書很開心的少年。

下面這個案例是我學員做的催眠諮詢。來訪者是一個將要畢業的大學生,她的童年很不快樂,對畢業後的人生規劃有許多擔心。諮詢師帶領她看「心靈電影院」,浮現過去不愉快、被欺負的場景,把那些畫面燒掉,再打開兩道未來的門。(連接燒掉過去記憶、打開三年後的門)

這例子裡使用的燃燒法比較強烈──如果催眠的深度深,可以導致記憶遺忘。但我不選擇這種方法。我會用回溯療法和創傷釋放。
如果不是源於童年的創傷,而是長大後遭遇的事件形成的心理陰影與干擾,改變負面的心靈畫面是很好的策略。像是看到讓人不快的景象、聽到不舒服的話語,或小孩看了恐怖片不敢關燈睡,這類型「刺激-反應」連結導致的情緒不快,都適合使用這種NLP「中性化」(neutralization)技術。

更新心靈地圖

一個爆破惱人畫面的技術

一個高三學生著氣來找我訴說,問我有沒有好方法幫忙。他一位同學坐他左前方座位,上課時一直抖腿,他看向講台黑板時總會注意到那條晃動的腿,這非常干擾他。為此事兩人多次爭執,就差還沒幹架。我當下就想到,讓那干擾的畫面改變吧。
我使用中性化技術中的一個爆裂法。讓該生放鬆,浮現那個抖腿的畫面,接著讓那畫面變大,再變小;然後更快速地變大變小;持續不斷地加快速度變化大小…通常這樣操作到後來,那個原先干擾畫面會自動改變,不外乎是爆裂掉、消失、或萎縮成毫無能量的狀態。整個過程約二十多分鐘,這個學生進入了催眠狀態──這種內在變化影像的方式幾乎都會導致催眠狀態。喚醒他之後讓他回去班上。下節課他興奮地跑來,說那個人還是在抖腿,但好奇怪自己居然沒有任何感覺了!我追蹤這個例子,在後續一整個學期裡,那同學的抖腿再也沒能干擾他。
這就是更新心靈地圖─把盤據在腦海裡的擾人畫面破壞掉。

我有個學員幫人做催眠諮詢,碰到一個奇怪的例子──在醫院裡被怪事驚嚇,形成心裡莫名的恐懼。來訪者是個年輕人,他在北京的醫院裡半夜去衛生間,恍惚間卻好像到了另一個空間場景,後來自己病了一場,那個畫面讓他心裡一直不安。(連接:消除恐懼的記憶畫面)

有些小孩看了恐怖電影,幾天時間晚上不敢一個人睡,我們現在知道,是他們因為腦海中會浮現一些畫面縈繞不去。從學習理論來說,一個刺激(電影畫面)在具有足夠情緒強度(恐怖感)下,容易促成神經網絡的優勢連結。這個與杏仁核(主管情緒)、海馬迴(主管記憶)的作用機制有關。只要刺激沒有增強(reinforcement),那麼連結會日漸削弱。所以我們小時候有些驚嚇害怕的情景,在長大之後不會殘留太大影響。但如果情緒強度很大,還影響了生活與學習,可以考慮用這種消減與改變畫面的方式。

像以下的例子,小學五年級的女孩,非常害怕導師,孩子已經有咬指甲、睡覺磨牙的情況了,每天早上要上學前,對全家都是一頓折騰。我的學員做了兩次催眠引導,第一次讓孩子進入觀看電影畫面的狀態,播放「班上的一天」,然後讓影片倒帶──這方式能夠逆轉連結,從而消減影響;第二次讓孩子看电视屏幕,用孩子最喜歡的畫面替代導師的臉,這方式會讓負面經驗被中和(neutralization)掉。她的做法和程序,可以看案例鏈接。(連接:恐懼情緒:害怕導師,咬指甲的小學女童)

後記:創傷形成的身心機制與上述的學習回路不同,所以創傷類型的恐懼經驗我會用不同的方式,不會只改換心理畫面。這部分的論述就留待未來了。

結語:催眠大師是如何煉成的?讓人想像成功,讓人擁有更好的心靈地圖,並具有修正更新地圖的能力。

下個回合來談第三個啟示:觀察多層次的訊息,同時與來訪者的兩個心智對話。
註1:網絡資料,Johann Hari 在 TED的演說「你對上癮的所有認知都是錯的」
註2:網絡資料,【米尔顿·埃里克森:信任你的潜意识】


第一個啟示:催眠師是信心的載體;也能讓人『心念設定成功
第二個啟示:如何讓人擁有「成功的心靈地圖」  
第三個啟示:同時跟來訪者的兩個心智系統對話。
第四個啟示:如何使用多層次的暗示,包括在睡眠中。
第五個啟示:省力與不對抗原則─優雅地讓人自動進入催眠

(凌坤楨作品,引述或轉載,請註明出處及原作者。)

回目錄頁
分享此文章

啟程:打開心靈劇場的後台

© 2021 AQUARIUS Desig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