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大師心法--啟示3‧兩個心智系統(上)

這回來談談:卓越的催眠師應當具備的能力。除了前述的信念信心(第一篇)以及引導想像、心靈地圖(第二篇)的概念之外,密爾頓艾瑞克森有一種為人稱譽嘆服的觀察力,他能觀察到來訪者隱微且多層面的訊息,並據以運用─他精擅於間接、隱密影響的溝通。(例如,他會眼睛望著地面念著催眠詞,彷佛是跟自己的內在對話,但他同時展開周邊視覺,用眼睛餘光注意著眾人之中他鎖定要催眠的物件,跟隨著他的呼吸節奏、身體姿勢的移動,而變化著他的用詞與音調!)

對人好奇


催眠師善於掌握心靈力量,也對人類的心智運作和行為模式好奇。先從大師小時候的故事說起。
艾瑞克森是色盲,他的視覺只能對紫色有感覺。他還是一個罕見的音盲,聽不到音調的變化,沒有辦法欣賞正常人稱之為“音樂”的東西。
在6歲的時候,他走過一個教堂,教堂裡很多人在練習合唱。因為艾瑞克森是個音盲,他聽不出他們合唱的音樂,他只是很納悶,這一群人發出這麼奇怪的聲音,為什麼卻那麼快樂?他看著看著,找到了一個答案,哦,他們在一起呼吸,呼吸的節奏是一致的,所以這麼快樂。

於是,從6歲開始,別人跟他說話,他就和別人一起呼吸。上課時,他不去聽老師講什麼,而是跟著老師的節奏呼吸,老師看著他,他就點頭,發出“的的”的聲音,這聲音是踩著老師呼吸的節奏而發出的。別人都無法理解他到底在做什麼。但有一個人和自己呼吸的節奏一致,會產生一種奇特的和諧。這種韻律感成了艾瑞克森催眠的重要基礎。
(注1)

與人呼吸同步可以建立契合感,是艾瑞克森催眠學派為主很重視的訓練。(本篇末會提到「在親人睡著之後與之同步呼吸,再催眠引導」的「睡眠中的催眠」。操作者首先要能觀察出對方的呼吸韻律,以判別他在睡眠週期的哪個階段。)

觀察、觀察、觀察!

艾瑞克森17歲那年因病癱瘓,他的心智被囚禁在無法動彈的身體裡,只能透過眼睛耳朵來觀察外界的一切,包括家人的互動時,說話的聲音和用詞…聰明的少年開始發現許多「溝通中的細微訊號」,像是短短的一個詞「好啊」卻有著許多不同的聲音表情。他也觀察正在學走路的小妹,研究妹妹如何踏出每一步,他觀察那些肌肉的運作如何形成一個移動。艾瑞克森重新有意識地學習如何使用身體,並且銳化各個感官的敏察力。(我們知道,後來他靠著觀察、想像等心靈的力量,終於能夠走動甚至進行一趟獨木舟之旅,詳見第一篇。)

做為一個色盲、音盲、閱讀障礙的孩子,還經歷了一段身體不能自主的癱瘓生活…相比于正常人,他與世界溝通的許多通道都被關閉了。但他也因此打開了正常人所沒有的一些獨特的通道—與潛意識溝通的通道。
他發現人類的溝通模式非常精細,說話時的表情、聲音裡的某種音調..,遠比說話的內容更有意涵,他還發現了在催眠介入時很重要的「多層次訊息」,以及「潛意識訊號」。這些都融入了他的治療工作以及催眠教學裡。

艾瑞克森常訓練學生觀察力─他要學生去觀察遊樂場的一群孩子,預測他們會和誰一起玩,以及下一步會做什麼。或者要學生去觀察一群人的互動,判斷誰會先離開,誰是下一個要說話的人。他認為作為一個催眠治療師,能辨認多層次的訊息/資訊,以及多層次的溝通(multi-level communication) 是很重要的能力。
因此艾瑞克森的女兒形容她爸爸有個咒語,經常掛在嘴上:「觀察、觀察、觀察!」

非語言資訊

那麼,他的觀察力有多厲害呢?
根據記載,艾瑞克森能借著辨認他的秘書們的不同打字模式,而推斷她們是在月經前、月經中或者月經後的狀態(Rosen,1982)。他的學生海利(Jay Hally)在一篇文章中論述了他如何憑藉著一位女性前額皮膚顏色的變化,來推測出她剛懷孕。

艾瑞克森認為這些非意識(當事人自己都不知道)的訊息在溝通中非常重要。他另一個學生薩德記錄,有一次艾瑞克森和朋友去見一個通靈人,通靈人確實能說出關於他的許多正確答案。在會晤結束他們出來之後,艾瑞克森給他朋友看一串紙條──那是他進去拜訪通靈人之前先捏造好的「答案」。與通靈人互動問答時,艾瑞克森心裡「想著」他預先捏造的答案,而通靈人都一一符合了。

艾瑞克森在出發前就設計好這一切,目的是向他的朋友證明:通靈人憑藉的不是通靈、神通、超感應能力,而是一種讀取當事人隱微線索的能力─透過觀察極細微的身體非語言訊息。

「動念反應」

他自己能在半條街之外,分辨來車司機是要右轉還是要左轉─連司機自己也沒有察覺到他的下意識已經先洩露出意圖─通常在轉彎之前,司機會先將身體傾向欲轉方向的另一側。這種「心裡的意圖」會透過肌肉張力肢體細微動作顯現出來的現象,在催眠學上稱之為「觀念運動」(ideomotor)或「動念反應」(ideomotor responses)-司機望向前方路口,「準備」(intension)要轉彎時,身體會同步地產生張力(tension)。

舉個例子,如果跟孩子玩一種猜銅板的遊戲,要他把銅板藏在他的兩手之一,然後握緊拳頭同時伸出雙手,問他「你藏在哪裡啊?」問的當下就可以察覺他是藏在哪一隻手掌裡。(暗示:看他的臉,眼睛和鼻子的方向,兩邊肩膀和手臂的肌肉緊張度,甚至腰肢的輕微擺動。)
美劇裡頭善於觀察的探員,會漫不經心地提一個問題(「你先生會把資料放在保險箱嗎?」),看被問的女士眼睛和脖子隱微轉動的方向來得到資訊。這些都是觀念運動的例子。最常用於催眠情境的 Ideomotor Response 是靈擺和探水針。

艾瑞克森是觀察以及運用「觀念運動」的專家。這在催眠治療中非常重要──因為來訪者通常是「無意識」地顯露出許多細微資訊,包括觀念運動。

不聽信來訪者口說的「故事」

能夠辨識「非意識的資訊」和「觀念運動(念動反應)」的能力,是催眠師、治療師必備的能力。先看一個例子。
催眠訓練課程教到治療技術時,要學習辨別症狀和模式(「催眠漫談系列」第八單元將論述「症狀與治療」)。要邀學員上來做教學示範,我提問:有沒有一些自己很想改變的行為模式,但老改不了的?
有位女學員說,她總是「拖延」。她先生一起來上課,就坐在她旁邊,猛點頭。


要確認議題動機,以及收集資訊,我喜歡問雙向問題:說說你都拖延些什麼?以及「不做那些(你認為重要卻老拖著的)事情的時候,你又都做了些什麼?」我聽她回答了幾句話後,直截地說:『聽來拖延不是你的問題啊!』

 她陳述拖延的時候有一種「不是很嚴重的表情」,而且轉頭看她的先生(有一種怯怯地擔心被評價的表情)。
她說做另一些事情的時候有一種想偷笑又忍住、像孩子般的調皮表情、很輕微地─幾乎難以察覺─低頭轉開(偏離她先生的臉)。
用形象又誇張點的比方,說到拖延去做的事情時,是個苦悶的臉龐;說到另一些事情(看電視、東摸西摸、小玩小耍…)的時候,有種少女的青春神情!(只是這少女有個「不可以,會被罵」的內心聲音。)
當我說「聽來拖延不是你的問題」時,她的嘴巴張大詫異但臉頰笑肌自動牽開,身體挺直有活力,但隨之身體又萎頓下來。(內在的評價系統又說話了!)

我對她有個印象,這是一個想要自由地玩,但不被允許的孩子。她的生命中有許多「應該」,而她也確實一直努力做著。(她的工作產值其實非常高!是個女強人。)

課程結束後她寫了心得來,記錄這一次的小小談話:
老師說催眠的三項基本工具:觀察、引導、聲音。我很佩服老師在和每位同學互動時,老師的觀察力真是太敏銳了! 當老師在就我”拖拉”的議題時,老師從我回答時的語調和態度,觀察到我並不以拖拉為困擾,雖然我嘴巴說是困擾。這個經驗讓我從老師身上學習到不要相信個案說甚麼,而是要看到個案非語言的表達,它才是真實不會欺騙催眠師的訊息。


拖延不是她的問題!所以多年來這個行為模式一直維持著,這個行為有好處,心理學上稱之為「次級獲益」(Secondary gain)。
從某個角度來講,拖延是她的好朋友,拖延解救了她!設想,若生活中全部充滿了「應該做」的事情…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生命狀態?

拖延是個出口,一個稍息──只是連這個出口也被批判抑制了。因為「拖延不去做那些應該做的事情」不是真正的解方!(頂多是個抗議)。要問的是,「如果你得到允許,可以不做那些被認定應該做的事情,你真心想做什麼呢?」

她真正的議題是未能解放自己,去尋求衷心所欲並付諸行動。卻陷在「社會認可」和「自我想望」兩者的衝突(我拖延,而拖延不好!),這種自我貶抑(自責)會一直重演。我們周邊都有這樣的朋友──或許我們自己也是─經常拖延又自我不滿,學習各種時間管理技巧,使用各種激勵或懲罰手段,而終究沒有改變。

非意識的資訊更真實

在這個例子裡,來訪者口說的「問題」不是真正的問題!這是第二篇(下篇)裡提到的誤區─新手諮詢師容易掉入問題的泥淖,注意力完全放在陳述的問題內容,聽信了來訪者口述的「故事」,但卻忽略了他這個人當下「如何」述說。相較於所說的內容,他的用語、神情、肢體細微的變化其實說得更真實、說得更多。

但我們又知道,來訪者不是故意要騙你,他的苦惱很真實──在他的主觀意識裡真的是如此!

這是為何要使用催眠來工作的原因,催眠能夠有效地跟來訪者的兩個心智溝通。一個是自認知道一切能夠管理一切的頭腦意識(consciousness),另一個是潛伏在意識底下的部分(sub-consciousness)。意識冰山的古典模型,把冰山海面上與海面下區分為兩個不同的國度,有著不同的邏輯,說著不同的語言。但最早在佛洛伊德時代,冰山海面下的部分,名稱不是下意識、潛意識(subconsciousness),而是「無意識」(unconsciousness),意味著這是一個「無法被知悉」的領域,是我們「頭腦自我」無法知曉的另一個心智自我。

催眠被認為是與潛意識直接溝通的工具,一般人認知的舞臺催眠,以及常見於電影中的怪異情節(失去記憶、轉換性格…)等許多看來炫目的催眠現象,都說明了存在有另一個「未知的我」。

兩個心智系統

催眠漫談第一篇提到了眼睛睜不開(小肌肉控制)、手臂飄浮、人橋(大肌肉控制、類顛現象),屬於催眠深度量尺中的輕度,若進到了中度和深度的催眠,會產生遺忘控制(讓人忘掉數位、姓名;當然也可以回復已經失去的記憶)和幻覺控制。

以下兩個學員有關催眠遺忘和幻覺的記錄,可以說明「我們都具有兩個心智系統同時運作」的事實。


第一個例子裡,在課堂上演示催眠深度,受試學員記述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在我暗示她會遺忘英文字母的時候,她的頭腦還想著「怎麼辦?我要配合演出嗎?」然後『可是非常奇怪,當我的意識在思索這個問題時,潛意識卻已做出另一個反應了,像老師要我拼出狗的英文dog,我的意識才在想好險這個單字我會拼,可是,嘴一開只念得出g!過程中我自己根本也像在旁觀看的同學一樣,驚訝不已。』(連結-催眠幻覺實驗)


另一個例子K.先生在十年前做的案例,他專長是舞臺催眠和NLP行為教練技術。當時他把一個朋友催眠了之後,暗示對方英文字母B會消失,左手就是右手。喚醒之後他的朋友怎樣也想不起來如何拼出book,要求念出英文字母時流利地說出ACDEF…,渾然不覺有少了什麼。讓他寫字時自然地用左手來寫。可以看看K先生的記錄內容,,他設置了一個後暗示,在對方離開校門時,催眠狀態會解除。記錄裡的形容很生動:催眠指令解除的那一剎那,彷佛腦門裡有個開關啪一聲切換了,受試者的神情和思考速度都轉變了。(連結-兩個心智─催眠遺忘以及知覺轉換)

善於觀察的人可以看得出來,人在催眠狀態下和他在清醒狀態時,是兩張不同的臉-眼神、肌肉張力、表情訊號都不同,可以說是兩個不同的自我。

與下意識協商

話說好多年前我學習傳統催眠,也大量閱讀艾瑞克森的檔時,有個案例讓我學了一課。來訪者是個聰明理智的人,條理地陳述自己的問題,做為一個新手催眠師,我試了幾種引導方式,無法把他帶入催眠狀態─他的頭腦意識還堅持在主導監控的位置。偶然間我發現他的手指頭在某些時刻顫動著─在我問到一些敏感的問題時,瞥見他的手指頭自發地顫動。當我追問這問題時,顫動頻率更快了。

當時我沒有把握用艾瑞克森的方法,我使用了傳統催眠的訊息超載技術。我請他低頭望著自己的手,問他一個問題,他看到手指自動顫動而驚呼一聲!然後我對著他的手指說,手指呀,某某(他的名字)一直看著,但你出不來,很著急是吧?語畢,他的手指飛快地顫動。我說,好,現在停下來,因為我注意到你了。手指立馬停住。這種手指顫動的現象是非意識的─無法用頭腦指揮(反之,有意識地動手指,是一種平滑且順暢的伸展移動)。接著我說,讓某某的頭腦忙一個事情,這樣我們就有空間講話了,好嗎?(顫動~)

我請他做一個算數,從兩百開始,每次減三,計算並且說出答案來。他開始數算出聲音,我則透過跟他手指頭的溝通完成了這個諮詢過程。最後我問他的手指頭(他潛意識的代言人)創造出一種新的行為來替換之前的困擾行為,手指頭顫動非常快,而他本人也叫出聲音說「身體怪怪的、有一種電流亂竄的感覺。」在我的邀請下他閉上眼睛「休息」一下,之後他說腦袋裡面一些畫面一直冒出來。我給他一個晚上會作夢的後暗示之後結束這個談話。

人類真的有兩個心智系統!而透過催眠,可以與之溝通對話。

此後我都會注意著來訪者的非意識訊息,現在教學時也會特別指出來,如同下列這個例子。
(學員記錄)第三周開始教時間回溯,是個讓人很期待的課程,主要的技巧為情感橋與時間線,透過催眠來喚起潛意識中的記憶。催眠師若能靈活運用時間回溯的技巧,可因此而發現一些個案潛藏的訊息,而縮短治療的時間。催眠師在催眠過程中的主要任務為引導與陪伴,讓個案自己去觀看/經歷,使壓抑情緒得以宣洩並從中學習這些生命中的經歷對生命的意義。老師示範了幾個案例,一些進入催眠的學員表現精彩:透過負向情緒的連結,有人很快的找到相關情緒的時間點,描述小時後受到的委曲而啜泣不已,個案也因完全融入而用小孩子的語調說話。在潛意識的激發下,身體的顫動,食指不自主的抖動令人訝異;甚至看到一個示範的個案情緒發洩時,食指的抖動非常強烈,看到老師居然開始與食指(潛意識)對話,那個急欲傳達某種訊息的潛意識,認同了老師的要求而收斂、漸漸平息… 。人體的奧妙,生命的神奇,潛意識的浩瀚 …,不禁讓人嘖嘖稱奇。

另一次則是跟某個睡著學員的潛意識溝通,他積累太多壓力了,在催眠學習中進入深度的放鬆還打呼嚕。我感覺他需要更多的休息,於是讓他繼續睡─直到身體休息夠了再醒來。我跟打呼嚕的他說話時,注意到他的呼吸節奏回應著我的話語。這說明了哪怕人在睡眠中,潛意識依然運作著。以下是當時的學員記錄:

得有一次,一個學員在課堂上睡著了,還一直大聲打呼,大家都叫不醒他。淩老師就走過去,跟他的潛意識做了個聯接,並得到了對方身體上的回應,淩老師收到之後告訴他:我的課程講到一半的時候,你就會醒過來,而且還會因為沒學到東西有一些失落感。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令所有人大吃一驚。過了一段時間,他突然醒了,坐起來之後眼神顯得很迷茫,甚至有點不安,真如淩老師說的那樣。這讓我看到了睡眠中催眠的神奇之處。
詳見:學員心得--睡眠中也可催眠(連結),文中可以看到這位學員如何運用催眠幫助83歲癌末老人家舒服好睡。

催眠不是念稿子讓人放鬆熟睡,而是取得潛意識回饋

神經語言程式學NLP認為溝通的意義在於所得到的反應─而非某方表達了他個人的意圖就了事。催眠是跟第二個心智系統(潛意識)溝通,因此要取得(潛意識)的回饋。我常跟學員說,催眠不是念念稿子讓人放鬆或熟睡而已-一般常用的漸進式放鬆引導法最容易導致這種結果。而在來訪者放鬆狀態下給予所謂的正面暗示詞語(「你會越來越健康」「感受到愉悅幸福」「醒來之後愛吃健康的食物像是蔬菜水果」「每次香煙靠近嘴把就感覺噁心」),不見得能真正進入潛意識。(這部分留待後續「暗示」專章,以及「改變的心理動力理論」時再予論述。)

在催眠訓練課上,觀察力的訓練很重要,特別要注意到「不一致」的訊號和潛意識的ideomotorresponses。我們會要求學員練習把對方帶到無意識的狀態─看似睡著,對外界聲音沒有知覺與反應。然後下達念動反應暗示─像是「動動手指頭」的指令。很多學員被喚醒後表示完全熟睡沒有聽到任何聲音─但他們的手指頭在指令之後三秒鐘內顫動了。這種對無意識系統的溝通與暗示,是另一個技術「睡眠催眠」的基礎。

取得潛意識回應之後,下一步則需設定「是與否」(yes or no)的信號系統,才算建構好回饋通路。ideomotorresponses 有很多種,我們做過鼻孔變大、臉上的膚色變紅與變白,手指顫動最常使用──因為容易觀察與操作。艾瑞克森則習慣使用手臂作為指標,他會讓受試的整只手臂不由自主地抬起來,成為漂浮手臂。

不管是手指或手臂,都需要分辨其模式的真偽,以手指來說,如果受試者的手指移動是流暢迅速的,那就是「意識指揮」的狀態,潛意識引發的模式是快速顫動抖動。

下篇將談到潛意識反應的更深意涵。為何做完了催眠也施加了暗示,改變還是沒有發生?其中一個原因是催眠師錯過了、或誤判了潛意識的「反對信號」。

什麼是反對信號?如何取得潛意識的配合?我們下篇來聊。

我們在此總結,催眠大師是如何煉成的?
第三個啟示是:
催眠師要能觀察來訪者多層次的訊息;並同時與其兩個心智溝通。

注1:網路資料,【密爾頓•埃裡克森:信任你的潛意識】
=====================================================
下篇提要:
﹡潛意識有話要說,我們要能聽到它的聲音,還要能聽懂它的意思。
﹡症狀是朋友,不是敵人。
﹡傳統催眠師的誤區。
﹡為何催眠指令無效?

 

(凌坤楨作品,引述或轉載,請註明出處及原作者。)

回目錄頁
分享此文章

啟程:打開心靈劇場的後台

© 2021 AQUARIUS Design. All Rights Reserved.